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62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
【答案】调杳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有效的应用调查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做好调查之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采用观察法还是访谈法或者问卷法,在正式访谈之前都应做好准备工作。
例子:应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事先应该确立观察的时间段(一节课的开始段、中间段、尾声段)、具体的观察内容(可能的违纪行为)、观察的指标(如违纪行为发生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等)、观察工具的准备(观察记录表、摄录像设备)等等。
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讲究技巧,同时应做好调查记录。
例子:第一次与访谈对象交谈,首先应作自我介绍,并利用对力一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话题而引入。交谈过程中应设法营造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气氛,使访谈对象畅所欲言,并始终围绕着访谈主题进行。
例子:课堂违纪行为的观察记录,可以列一个表格来进行记录,这个表格包括课堂违纪行为观察表观察地区、观察者、观察时间、违纪的种类和人数等。
③调查的过程中态度要端正、严肃对待、客观的执行。
例子:在使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调查时,必须慎重,以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如通过智力问卷调查出学生的智力成绩很低,在解释时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验来断定结果。
④尽可能的消除调查过程中的各种偏差。
例子:在对小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违纪行为的调杳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倾向,个人的主观意志等等会影响到观察,教师不能因为以前某个学生经常做小动作而只专注于这个人,而应观察所以的学生,而且评定的等级应该按相同的标准。
⑤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子:通过问卷法调查到的被试的行为表现,采用描述统计还是推论统计,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如学生学习动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则需用t 检验,如果是年级之问的差异(3个或3个年级以上),则需采用F 检验来进行统计。
2. 社会规范学习有何意义?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社会规范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通过个体的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以及诸多方面的发展,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社会规范学习应是个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社会化过程是不断进行的,只要个体还在参与社会生活,还在进行着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就在继续进行。个体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社会化所实现的能力发展和品德发展,反映了个体的两种适应,前者更多的指自然适应,而后者则指的是社会适应。个体在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其社会适应是核心内容。因此,社会规范学习应是个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2)社会规范学习对德育的影响
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也称为“育德”。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应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规范遵从经验的累积过程,应遵循个体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的规律来实施德育,建立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
(3)社会规范学习和接受的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高低。品德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由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完成的,那么个体心理健康工作就应充分重视社会规范的学习与接受,把社会规范学习作为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将社会规范学习和接受的水平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总之,社会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样依赖于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多种多样,内容极为广泛,但其作用最终必须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及品德的形成发展才能实现。由此,社会规范的传递是造就人才的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3.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是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和接受者,其职能主要是接受经验。根据对教育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的根本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和建构本性,而由此还派生出了一些特点。
①根本特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学生学习的接受一构建本性是由教育系统的本性决定的,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定接受一构建本性,必将导致否定教育,也将阻碍教育的发展。
②派生特点
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身去发现经验; 学生学习的定向性,学生的学习是在经验传递条件下进行的,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当前的学习与过去的学习有关,同时也将影响着以后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意义性,这表现在学习方式的意义性和学习内容的意义性两方面。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必须以有意义方式来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言语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这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也能够超越狭隘的具体事物的限制,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
4. 知识掌握的实质是什么? 知识掌握有哪些类型?
【答案】(1)知识掌握的实质
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①知识的掌握发生在知识的传递系统中。知识传递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传递知识的教学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知识及其媒体则是传授与接受的对象和手段。知识传递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借助于一定媒体的协同作用。
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但是,由于知识是活动对象的主观映象,它本身不是物,因此其传递不能以现成的形式,不变质不变形地直接进行。任何信息的获得必须经过主体对外来输入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生理与心理的转化才能实现。
③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而实现的。只讲新知识的获得而不重视新旧知识的整合,学生获得的知识必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只讲新旧知识的整合,而不重视新知识的获得,则整合必定是空洞的、无根基的。
(2)知识掌握的类型
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命题山句子来代表,组成句子的词实际上都代表相关联的概念。
②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类属过程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