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宋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2. 汉乐府
【答案】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语言朴实,表现手法丰富。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在形式上,汉乐府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特别是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3. 《豆棚闲话》
【答案】《豆棚闲话》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别具一格的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作者圣水艾衲居士,真实姓名不详。它表露了清初文人的普遍心态一一他们身历了明清易代的社会变革,在新朝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不得己借助各种方式寻找精神出路。《豆棚闲话》以小说特有的方式清晰地展现了作者上下求索的全过程,将12则内容不相属的短篇小说,藉由人们在豆棚下乘凉时轮流说故事为枢纽,有机地串接在一起,结构别具一格。这部小说集的特点:一是以豆棚下轮流说故事为线索,串联起12篇故事,在中国短篇小说集中可称肖创; 二是随意生发,书写胸中不平之气,有的是就历史故事做反面文章,冷嘲热讽,意味隽永,语言酣畅,在清朝拟话本小说中堪称上乘。
4.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车可之死不得其传焉。”
5.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6.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窠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折。
7. 神话
【答案】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二、简答题
8. 简述《汉书》的文章风格。
【答案】(1)《汉书》简介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其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单独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汉书》的文章风格
①典雅醇正
《汉书》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倾向于文献的保存,崇尚辞藻,语言典雅纯正。
②谨严整饬
《汉书》的行文以结构谨严工练,工整细致见长,组织严密,颇具雍雅之风。
③古奥缜密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④博赡弘丽
《汉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受汉赋影响,语言倾向排偶骈俪,形成博赡弘丽的文风。
⑤凝练简净
《汉书》好用古字,不喜铺叙,造成词少而意丰的文章风格。总体呈现出凝练简净的文章风格。
《汉书》整齐一代史籍,包举一代史实,发凡起例,断代为史,遂为后代史学“不祧之宗”。它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占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口语化的《史记》相比,《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占字占词,遣词造句典雅远奥。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
9. 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异同。
【答案】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然而作者都赋予她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
(1)相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的身份相同,都是婢女,社会地位低下,是受气挨打的角色。
②从红娘和春香的性格来说,她们都充满活力,活泼开朗而又机灵聪慧。二者都属于心计不深而且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稍有不同的是,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稚嫩些。
③红娘和春香在推动剧情,促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给读者的整体印象不一样
红娘举止大方得体,端庄而又礼貌,出语不凡,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春香则显得孩子气。有孩子的天真无邪,率直顽皮。
②红娘和春香在剧中存在的意义不同
红娘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连结,她符合大众的接受和欣赏特点,很自然地成为剧情发展的积极联络者和推动者。而春香是服侍和陪读的丫鬓,她是作为杜丽娘的陪衬而存在的。
③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程度不同
《西厢记》中,红娘的反抗是有自我意识的,是自觉的,始终站在反抗封建礼教的前沿,表面看是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实际上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女性意识在封建礼教下的觉醒,她早己把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传统观念统统地抛弃了。春香就不同,她的反抗是无意识的,她的叛逆性格来源于她天生爱美爱自由的本性。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不自觉的,她的反抗主要是对先生的教学和到大花园去玩耍。春香的这种反抗只是杜丽娘反抗的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