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威海)840管理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企业资源计划(ERP )

【答案】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在MRPIT 的基础卜,通过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

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理解ERP :

(1) ERP 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 ERP 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 )、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3) ERP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2. 标杆管理

【答案】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是指通过学习他人而寻求生产改进和提高的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施乐公司开始实施,80年代后期在美国企业中广泛推行。标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选定一个值得学习的企业,立下一个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学习网络观摩学习,将该企业的长处纳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使组织获得全面革新,最终达到领先的目的。标杆学习的内容涵盖流程、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功能发展和协调。

标杆学习在空间范围上可分为内部的标杆学习、外部的标杆学习、功能(通用)的标杆学习三种。①内部的标杆学习是与组织内表现最好的企业相比较,进行学习改进; ②外部的标杆学习是对相同产业中最好的企业(往往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的比较与学习; ③功能的标杆学习是对拥有最先进的产品、服务、流程的企业(可以是产业内的,也可以是产业外的)的比较与学习。

3.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 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

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一式。

4.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5. 前馈控制

【答案】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的两个方面。

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

①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己经铸成的差错的无能为力的弊端:

②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收并付诸实施。

前馈控制的的困难在于; 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关系,在实际下作中,这往往是很难做到的。

二、简答题

6. 简析人力资源的特征。

【答案】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从微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等组织雇用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资源中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能动性

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与其他被动性生产要素相比,人力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及劳动积极性等方面。

(2)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与物质资源相似,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人力资源的有形磨损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通过医疗和保健来延缓磨损进程; 人力资源的无形磨损可以积极预防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可以通过加强培训、终身教育实现持续的自我开发,消除和避免无形磨损。

(3)时效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存在于人的生命有机体中的劳动能力,其形成、开发和利用均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构成的个体看,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都有其生命周期。作为人力资源

的人,在从事劳动的不同时期,其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总体或社会角度看,在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及其联系方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

(4)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

人力资源既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又是投资(消耗社会资源)的结果,它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投入产出规律。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维持是一种消费行为,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创造财富则是一种生产性行为。从宏观看,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使用要逾过社会进行; 从微观看,人类社会是群体性劳动,不同的人分别处于社会经济分工体系的不同劳动组织中。

(5)社会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人力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

7. 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说明领导能力来源于家庭的遗传或者一些特别的个人素质,井且无论你是否具备这些天生条件,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但是,一般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必然具备这些基本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哪些?

【答案】作为一名领导者,必然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

(1)思想素质

领导者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 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能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文过饰非,严于解剖自己,深入基层,善于调查研究,工作扎实细致,有布置有检查,实事求是,不图虚名; 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品行端正,模范遵守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有较高的情商,具有影响他人的魅力,平等待人,和蔼可亲,不计较个人恩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不拉帮结派。

(2)业务素质

①业务知识

a. 应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时一俱进地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b. 应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c 应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本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本企业产品的结构原理、加工制造过程,熟悉产品的性能和用途; d. 应‘懂得政治思想工作、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做好人的工作,激发职工士气,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e. 应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及时了解和处理有关信息。

②业务技能

包括:a. 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b. 决策能力; c. 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 d. 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 e. 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f. 知人善任的能力。

(3)身体素质

领导者负责指挥、协调组织活动的进行,小仅需要足够心智,而且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因此,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