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美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2. 自然美
【答案】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3.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简答题
4. 如何理解体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答案】美国的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体闲》中提出。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的生存。休闲文化的核心是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玩”。体闲文化常包含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欣赏,他所展现的意象世界往往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旅游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日常生活的隔离和中断,体验使一切都成了美。
5.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
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6.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什么是审美人生?
【答案】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1)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2)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
(3)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的爱,这是爱的人生。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
7. 先锋艺术的美学意义?
【答案】先锋艺术是现代艺术流派之一。广义的泛指最新的,具有反叛性的文学艺术现象; 狭义的特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洲出现的,反对艺术体制和艺术自律的一些艺术流派。先锋艺术出现在西方的现代主义之中,是西方现代主义提出的一个概念。先锋艺术的美学意义表现为:
(1)解构的姿势
先锋艺术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它有对固有文化结构和传统的巨大破坏力。先锋艺术视一切即成的艺术模式为天敌,它在传统的对立面寻找自身的价值,并永远以一种解构的姿态出现。
(2)美学极端主义
先锋艺术具有创新性,当“先锋”一词进入艺术时,其特有的内涵决定了先锋艺术在艺术领域的绝对前卫特征。对先锋艺术家来讲,重复是巨大的硬伤,他们把自己人生的独到见解通过先锋艺术这种形式表达出来,以此引发一种精神冲击和震荡。因此,他们往往借助艺术形式上的新奇夸张表达其思想内涵上的深刻性。这样狂热的实验性导致其把实验这种手段提升到同独创一样
的位置,并将其视为自己的一种那美学思想,卡琳内斯库就将其归纳为“美学极端主义”,进而认为“对过去的拒斥和对新生物的崇拜”是其美学纲领。
(3)新奇惊异的美感
先锋艺术具有前瞻性,先锋艺术家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实现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此种类型的表达的过程中,其直接的效果是作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让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强烈的震惊,进而实现直视自身的可育旨。
8.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答案】并非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是人类的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美”),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肯定美学”所持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9.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何在? 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甲美价值如何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得以实现传描。
【答案】(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①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第一价值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自律性价值。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区别性标志,就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另一件,其区分标志就是审美价值。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作品都凭借其审美的能量和引力占据着应得的位置。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竞赛规章,艺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为作品之间的相互抵消提供机会,艺术审美体验的规程宣告了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取消代替彼作品。
②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不仅不同艺术家的类似的优秀作品不可取代另一优秀作品,即使是某个艺术家模仿和复制的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也无法取代原作的价值。著名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赵孟顺曾经都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而且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无法取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价值。
③审美价值的超功利价值性
例如梵高的作品《奥维尔—苏尔—瓦兹教堂》为例,当人们从画家主观而大胆的用色、夸张而生动的造型、强烈的情感表现、灵活的构图技巧这样的角度来欣赏这件作品,而不是从作品的商业价值(可预期的拍卖价值)或者历史价值(比如绘画的史料价值)或政治价值(如爱国情怀)来考察这件作品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件作品的超功利价值。换一角度看,人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作品的功利价值。任何艺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功利的。假如一个艺术家想让自己的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