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寻找“幸福之爱”—对索尔•贝娄的《拉维尔斯坦》的精神分析解读

关键词:《拉维尔斯坦》;自恋理论;性关系;幸福之爱

  摘要

自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索尔•贝娄一直都是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作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贝娄的贡献主要被归功于“他在作品中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贝娄及其作品的评论从未消却。然而,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贝娄的几部主要长篇小说上,比如《赫索格》,《雨王亨德森》,《奥奇马丁历险记》和《洪堡的礼物》。贝娄的最后一部力作《拉维尔斯坦》发表于2000年,当时贝娄已是八十四岁高龄。《拉维尔斯坦》一经出版,马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时过八年,对《拉维尔斯坦》的评论仍是寥寥无几。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将运用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理论解读《拉维尔斯坦》中主要人物的性对象选择。《拉维尔斯坦》主要描写了三对人物关系:拉维尔斯坦和他年轻的同性恋伴侣尼基,齐克和他的前妻薇拉,齐克和他的现任妻子-年轻可爱的罗萨曼。他们的性对象选择都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自恋的影响。拉维尔斯坦的同性恋倾向是由他童年时期的自恋创伤造成的。齐克的依恋型性对象选择和薇拉自恋型性对象选择使他们一开始互相吸引爱慕,最后却只能落得个不欢而散。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在性关系中,只有当对象里比多和自我里比多还原到最初互相交融的时候,才会出现“幸福之爱”。在这三对情侣中,只有齐克和罗萨曼通过互爱互予找到了“幸福之爱”。 本篇论文采用的角度具有一定的新意。在此之前,自恋理论从未被运用于解读贝娄的作品。通过论文对小说人物的性对象选择和爱情的分析,读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小说文本,以此对索尔•贝娄关于两性关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