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综合之社会政策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合作

【答案】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应具备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行为配合和讲信用等基本条件。

2.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3. 社会进步与倒退

【答案】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 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

4.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6. 情感性互动

【答案】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可将社会互动分为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情感性互动,是指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二、简答题

7.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适于人居住;

②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

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高昂;

④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优点。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些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城市的中心成为下层阶级和外国移民居住的地方。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这也以中产阶级为最;

②一些企业在临近城市、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农村开办工厂,因此,逆城市化是对大城市过度发展的反应。

(4)后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形成于消费的全球化浪潮中,它的特点是:

①小规模的有民族风格的餐馆被一些全球连锁的饭店所取代;

②城市社区中不存在单一文化的同质生活方式;

③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后现代城市除了传统城市社区的功能分区外,它由三个相互重叠的成分组成:边缘城市、二元城市和幻想城

8.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答案】(1)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问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现代社会的困境的其中一个主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用哈贝马斯的话说,是“生活世界殖民化”。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病症。

(2)①哈贝马斯把这理性化过程分作四个阶段。在古代社会里,无论是符号意义层面或者是系统层面的创造,都是在亲族系统内进行的,因此,符号意义上的创造和系统创造两者同时在亲族系统里进行。这一种交换模式和活动慢慢地建立起一个社会网络,使得其他货物交换也变成可能。这些交换变得日益频繁,再加上一定程度上的分工,社会的结构出现了改变,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也相继出现了,并且也懂得利用资源有效地达至其目的。由于世代上的沿袭,出现了一些代表着权力的组织和家族。就以上两种社会的情况而言,生活世界和系统并没有分开来,在这两种社会里,在具有神话色彩的世界观支持下,系统的发展是以生活世界里的符号意义做基础,这一个情况一直维持到政治权威的出现。权力机制跟亲族结构分离开来,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国家。国家跟前两种社会另一个重要不同的地方,是神话色彩的世界观给语言结构代替了。也就是说,人民在日常和政治事务的共识是透过语言对话而达至的。在这种社会结构里,

货物在市场上的交易由金钱做中介。慢慢地金钱变成了主宰社会的机制。

②系统和生活世界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系统的发展是要依靠生活世界赋予符号意义的。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的理性化过程,首先出现在生活世界的层面。人原本在文化各领域如科学知识、法律道德和艺术上浑然不分的情况由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而各自独立起来。人类意识到不同范畴和层次的事物是有其各自不同而相应的真假和对错的标准,慢慢地,以前对权威和“神圣”事物的崇拜和尊奉,开始改而为理性思维所代替。从另一个兔度看,人类在沟通、理解外在世界的事物、或者是作价值道德上的抉择时,只能愈来愈依赖自己的判断,权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相对地减弱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程序或者是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每事都只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

③从哈贝马斯的理论看,理性化的过程原本是以语言代替了传统信仰做沟通或调节人际关系的形态而出现。但这一转变却反过来加重了人类在日常事务上的负担,即人类在众多繁复事务里要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做各种决定。这样也增加了人类沟通上的误解清况。

④以金钱和权力作沟通媒介一方面是可以调节更复杂的人类互动网络,但另一力面,人类对自己的很多行为缺乏全面理解,因而减轻其对自己行为责任上的承担意识。这一种以金钱和权力作为人类行为的整合机制,虽然最初是由生活世界理性化所促生或引发,但其后的发展却独立于生活世界的理性沟通模式以外。理性化的过程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由此而导致或促生了系统层面的理性化,但最后却出现了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化的情况。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在哈贝马斯看来,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9. 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石出。

(2)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休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3)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