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从回归日常生活理论出发,针对个体生存的异化现状,提出个体审美化生存及必要性的问题。审美生存要关注个体和个体的日常生活,即立足于个体建构审美生活,实现个体的审美化生存。审美生存与日常生活、个体相关联,实际表现为个体的积极生活态度:自我选择、有创造性、宽容地对话和自由地生活,最终是建构“有意义的生活”。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理论引导出个体审美生存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生活”构想。这部分有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对回归日常生活理论的梳理,从席勒、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卡西尔到卢卡奇、马尔库塞、赫勒等,尽管西方的哲学家们对“日常生活”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一致认为日常生活是人具体依存的世界,必须关注日常生活。第二个内容简述“日常生活”的特征、演变阶段,并定义日常生活。第三个内容根据日常生活的特征和定义,分析日常生活带来的局限性,指出要进行日常生活批判,通过审美塑造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有意义的生活”。明确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个体和审美问题。 第二部分:承接上部分“个人”问题,阐明“个体”与有意义生活的关系。首先,从哲学、美学层面界定“个体”。通过对个体同类、群关系的外部梳理,对个人特性和个性的内部区分,指出自然属性之外,“个体”内涵兼顾类属性和个人独特性。因此审美生存不能忽视这两方面的内涵,尤其是独特性。其次,从实践到理论考察审美实践中个体、生活主题凸显问题。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出现过生活和个体的主题。在现代,则出现了与生活相关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广告、MTV等审美新现象。与这些新现象对应的,是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等新的审美意识。最后,指明个体对构建有意义的生活的意义:个体是构建生活的主动性因素,是具体生活的真正实践者。对社会而言,个体组成社会、塑造个体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社会。社会要从“共同生活”转向重视个体、人人平等的“公共生活”。 第三部分:探讨个体审美化生存的必要性。指出审美可以实现“个人”到“个体”的转变,审美生存使“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体”。现时代人的精神状态出现困境,表现为焦虑、抑郁,丧失自我。这种现状缘于生活世界的异化,包括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和社会作为整体对个体的异化。两种异化下,个体缺失主体意识。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实现审美生存。从对席勒、海德格尔、马尔库塞、伽达默尔的审美生存内涵的分析中,总结的审美生存的内涵是:无功利而自由地生存;有创造性地生存;开放性地对话地生存。由此,个体的审美生存即是审美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个体有选择地生活;个体创造地生活;个体宽容地生活;个体自由地生活。这种生活,实际就是“有意义的生活”。在审美生活的观念指导下,我们也应当审美地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审美和审美泛化问题。既看到其积极性,也不能忽略其消极性。个体对待大众审美文化要保持独立地自我意识和清醒地辨别能力。 第四部分:探讨如何实现个体审美化生存。“感性化教育”可以培育全面发展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它通过艺术-美自身具有的感染力感染个体,使个体将美的精神内化为个体的精神意义世界,从而影响个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通过个体的能动作用,实现审美化生存和有意义的生活。审美化生存的实现最终需要重建和谐的生活方式。就我国现状而言,要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优雅”的生活模式,以节俭为主,注重生活质量,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同时,完善的社会机制为个体审美化生存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