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63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
A. 因涉及生理学问题,故应属于自然科学
B. 因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故属于社会科学
C 既非自然科学又非社会科学,属于新兴学科
D. 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独立的学科
【答案】D
2.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旱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3. 最能说明“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水平,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就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理论是( )。
A. 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观
B.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C.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D. 韦纳的归因理论
【答案】A
4. 华生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就是( )。
A. 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B. 教育决定论的发展观
C. 遗传决定论的发展观
D. 本能决定论的发展现
【答案】A
5. 以掌握为目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
A. 能力
B. 努力
C. 运气
D. 任务难度
【考点】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B
【解析】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而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所以,他们会把成败归因于能力的好坏。因此,答案选B 。
6. 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
A. 视觉适应
B. 望梅止渴
C. 青春期男孩变声
D. 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答案】B
【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在理解“学习”的含义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ACD 三项虽然都有行为上的变化,但A 和C 属于生理的本能使然,D 项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行为变化。
7. 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 )的阶段,因此,前者比后者复杂。
A. 接受,即提出问题
B. 发现,即提出问题
C. 接受,即解决问题
D. 发现,即解决问题
【答案】D
8. 华生认为最初的( )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A. 怒
B. 惧
C. 恶
D. 爱
【答案】A
9. 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社会建构主义
B. 激进建构主义
C. 皮亚杰理论
D. 信息加工理论
【考点】不同学习的理论。
【答案】D
【解析】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学习是信息的接受、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 第三,知识以命题网络或产生式被表征; 第四,学习的重点是信息的编码。就是说,信心加工理论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是被动地,所做的只是将外部的东西移到脑袋中去。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建构主义则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即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10.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处于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状态的归因方式常常是( )。
A.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下够
B. 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同于偶然的外部同素
C. 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不错,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D. 将失败归因于学习太难,将成功归因于天资聪明
【答案】B
二、辨析题
11.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答案】错误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与之相对的是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