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700中国美术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画品》的具体内容。
【答案】《画品》又名《古画品录》,南齐前后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书中除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外,其序中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
(1)《画品》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继承秦汉以来重视绘画的教育感化作用的传统,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
(2)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标准“六法”,即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3)《画品》以绘画“六法”为理论核心,“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意义,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谢赫的《画品》及“六法论”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
2. 简述《历代名画记》的具体内容。
【答案】(1)《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对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②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赏,收藏。③画家传记及作品。
(2)《历代名画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的归纳。
(3)书中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进一步阐发了谢赫的“六法”,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代“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4)全书汇集了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著录,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著,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经典文献。
3. 元四大家有何共同的艺术特征? 各自有什么代表作品?
【答案】“元四家”是指元代四位著名的画家一一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1)艺术特征
①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
②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受赵孟影响,以绘画作品鲜明地表现他们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③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但仍有一定的山水依据;
④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的理想,并题跋待文加以阐述;
⑤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独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2)代表作品
①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天地石壁图》、《九峰雪雾图》、《富春山居图》等。
②吴镇:《渔父图》、《雪竹图》等。
③倪瓒:《渔庄秋雾图》等。
④王蒙:《春山读书图》、《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等。
4. 简述青铜器中礼器的种类。
【答案】礼器是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完备,最重要的是礼器。礼器的种类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和水器。青铜礼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
(2)炊器有鼎、鬲、甗等品种; 食器有簋、豆、盂、簠等品种; 酒器有觚、爵、斝, 盉、觯、角、罍、尊、壶、卣、觥、瓿、方彝等品种; 水器有盘、匜、鉴等品种。乐器有饶、铃、钟、鼓等品种; 杂器有罐、箕形器、方形器等品种。
5. 试比较沈周、文徵明艺术风格的差异。
【答案】(1)沈周、文徵明其人
①沈周是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②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号衡山居士。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夕,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2)沈周和文徵明艺术风格的差异
①沈周用笔以粗者为主,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笔丰墨健,意态轩昂,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宏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旺盛的生命力,代表作品有《夜坐图》《江村渔乐图》等。
②文徵明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而以细笔为主,师法赵孟頫、王蒙,于繁密中见文秀,情
调闲静典雅; 设色多青绿重彩,问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 布景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 邱壑林木棱角分明而略有变形,笔墨于干枯中见秀润,于熟练中显生涩。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代表作品有《古木寒泉图》。
6.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体演变的秩序是什么? 哪一种书法更具有艺术性?
【答案】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1)书法演变的秩序: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①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近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车、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
②隶书就是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它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③草书不重单体字,而解字重组,点画连带,并无程式。轻重、正侧、笔顺以及字之大小随意而行,熔篆、隶、真、行于一体。往往只求通篇意境。体势和书家个人气质的抒发,因而艺术性的追求重于功用,强调其作为欣赏风的美学价值,而不易为人读懂。
④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⑤楷书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2)在我个人看来,草书是我认为最有艺术性的书体。因为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首先要求创作者具备坚实的传统力、广泛的草书知识、丰富的美学思想、强烈的创作意识及精熟的应变技巧。在这种条件下,创作时还必须能够做到“胆大于法、气大于技、情大于书”,惟此,才能一发而不可收。因而,作品也就显得特别的有气势、增亮点、兴观感。
7. 何为浙派? 有哪些代表性画家? 试举出儿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答案】(1)浙派
浙派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最早形成于明代,钱塘人戴进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风格创立了“浙派”,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以地别命名的绘画流派。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院体派)曾呈双峰之势,两派并列雄踞当时中国画坛,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的主流。
(2)代表性画家及作品
①戴进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明代著名山水画画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