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4.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二、简答题

5. 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哪些阶层构成的?

【答案】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以下阶层构成: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2)经理人员阶层。这是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社会成员主要来源于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 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 第三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3)私营企业主阶层。这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这是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集中于城镇。

(5)办事人员阶层。这是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

(6)个体工商户阶层。这是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并投人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并以此为生的人。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这是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8)产业下人阶层。这是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9)农业劳动者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唯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6. 社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的特征表现在: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7.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8. 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多部门结构就成为了组织结构的发展新方向。对大的公司来说,发展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即把大公司分成几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或单位,也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称为小型化组织或组织小型化。

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信息传递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平台)上变成纵横交错的平等关系。企业员工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并且跨部门员工之间可以在信息的驱动下彼此互动。这样,组织的中间层就减少了,组织的结构就变得比较扁平,这就是所说的组织扁平化。与此同时,随着组织内部横向沟通和层级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增加,组织的互动网络日益发达,并且日益结构化,所以在扁平化的同时,组织结构也日益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