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815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着消费。

【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消费,使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使劳动力再生产出来。这种消费又直接是生产,不过它不是生产物质资料意义上的生产。

②从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说,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从产品的消费生产看或再生产劳动力的角度讲,消费与生产也是同一的。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对象不断拓宽、丰富,消费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进化。所以,马克思说: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与一般的自然对象不同的是,一般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们不去消费它,它仍然存在,而人们生产的产品只有经过人们的消费,才能证实它是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日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人们为了获得消费品,就得进行生产;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就必然发展生产。而且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二、简答题

3.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居民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1)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储蓄额越大; 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越大; 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

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十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

(2)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居民储蓄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选择。这种选择又称个人投资形式选择。在影响居民个人的这种选择的经济因素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因素:

①不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的差距。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为储蓄手段。

②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一般说来,购买政府债券、在银行存款的风险较小。而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③金融工具的灵活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变现和转为其他形式的难易程度。以银行存款来说,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就大于定期存款。而股票和债券的灵活程度,则取决于证券交易机构的发达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4.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我国_元经济的关键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镇化是对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②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第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第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③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

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

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

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

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2)城镇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