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634心理学基础原理与方法(自命题)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

A.2×3设计

B.1×3设计

C.2×2设计

D.3×3设计

【答案】A

【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 波斯纳(M.L.Posner )采用大、小写字母组合的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个体对刺激信总进行加工时既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他采用的方法是( )。

A. 减法反应时法

B. 加法反应时法

C. 开窗实验法

D. 心理旋转实验法

【答案】A

【解析】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处理阶段,并在其他方面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3. 研究者先测量所有被试与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被试分组方法称为( )。

A 匹配法

B. 分层抽样法

C.ABA 法

D.ABBA 法

【答案】A

【解析】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分层抽

,样是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样本。

ABA 法是一种被试内设计。ABBA 法是一种抵消平衡设计。

4.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的β值为( )。

A.-0.22

B.0.22

C.0.33

D.3.00

【答案】C

【解析】采用古典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无法将个体的感受性与其反应偏向加以辨别和分离,信号检测论则通过信号检测的实验程序,将感受性与反应偏向加以分离并计算出具体数值。β值也叫似然比,表示的是个体所选择的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反应的分界点,称为判断标准。它以实验中被试的击中率的纵轴值与虚报率的纵轴值的比值来表示。

5. 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同盟者( )。

A. 将遭受中等的电击

B. 将遭受剧烈的电击

C. 实际上并不遭受电击

D. 仅遭受轻微的电击

【答案】C

6. D.B. 不能_____他左视觉场的刺激,但是他能_____它们。( )

A. 意识到并定位; 辨认/确认

B. 觉察/定位; 看见

C. 辨认/确认; 觉察/定位

D. 觉察/定位; 辨认/确认

【答案】C

7. 在唐德斯(F.C.Donders )ABC 减法反应时实验中,B 反应时代表的是( )。

A. 选择反应时

B. 辨别反应时

C. 简单反应时

D 基线反应时

【答案】A

【解析】在唐德斯ABC (减法反应时实验中,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 , B , C 三种反应。A 反应又称简单反应,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A 反应时即简单反应时(基线反应时); 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的就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反应时即选择反应时; C 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它是

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要求只对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其余刺激则不反应,C 反应时即辨别反应时。

8. 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

A. 对偶比较法

B. 差别阈限法

C. 数量估计法

D. 等级排列法

【答案】C

【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 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9. 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

A. 统计结论效度

B. 外部效度

C. 构思效度

D 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10.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试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

A. 引言

B. 方法

C. 结果

D. 讨论

【答案】B

【解析】实验报告在方法部分主要阐述:①被试,数目、选择方式、年龄、性别以及分组等情况; ②仪器和材料; ③实验程序,包括指导语、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统计设计等。

11.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 )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

B.3~5个左右

C.5~7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