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523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消费信用
【答案】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消费信用可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2. 公司治理结构
【答案】公司治理结构,也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下、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规范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三者关系,其实质是通过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保证公司投资者的投资得到最佳回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作用、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当今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一分活跃。典型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二是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典型代表是日本和德国。这两种体制日前也存在部分趋同的迹象。
3. 贮藏手段
【答案】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
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4.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5. 支付手段
【答案】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6.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答案】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竟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它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呈现出复杂交织的状态,但它们却统一在市场机制这个机体内,具有市场机制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市场体系是在市场交换关系中所包含的有不同交换内容和交换主体的各种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结成的市场总体,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等特点。按市场客体结构,市场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点是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及产权市场等。
7. 资本循环
【答案】以产业资本循环为例,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资本运动过程。资本循环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资本采取三种不同的
职能形态。
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用货币资本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形态,其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用购买到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商品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W{W.(P-, 代表生产资料,W ´代表己经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形态,价值发生增殖。
第三阶段为销售阶段,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W'-G' (G' 代表含有剩余价值的货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形态,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只是由商品形态变为货币形态。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一个循环的统一。
8. 所有制
【答案】所有制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在生产中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性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从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一种形式的公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二、简答题
9.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M 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M 1的流动性低于M 0。通常把M 0和M 1称为狭义货币,或称为交易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通常把M 2, M 3, M 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变现过程)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