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7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7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7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2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7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24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7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36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7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50
一、简答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勿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起到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作用,是因为他们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卞体。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事业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2.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具体内容如下: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答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
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①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③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①队伍迅速壮大;
②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③岗位流动加快。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4.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②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②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a.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c.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③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c.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5.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