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一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价值
【答案】边际收益产品(MRP )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 )和边际收益(MR )的乘积,即。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总是使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等于这一单位要素所耗费的成本,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就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MFC ),这里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雇用最后一个单位劳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产品价值(VMP )指要素的边际产品(MP )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每个厂商来说,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带来的边际收益(MR )始终不变且等于产品价格,即MR=P,所以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价值是相等的。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价格,即MR
2. 混合策略 。
【答案】混合策略是指在博弈中,博弈力一的决策内容不是确定性的具体的策略,而是在一些策略中随机选择的概率分别的策略。混合策略情况下的决策原则有以下两个:
(1)博弈参与者互相不让对方知道或猜到自己的选择,因而必须在决策时利用随机性来选择策略,避免任何有规律性的选择。
(2)博弈参与者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有针对性倾向的某一种策略而在博弈中占上风。
3. 规模报酬递减
【答案】把生产产品的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相同的比例,所增加的产品产量比例或是大于生产要素扩大的比例,或是小于生产要素扩大的比例,或是等于生产要素扩大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扩大比例的情况是规模报酬递增,等于生产要素扩大比例的情况是规模报酬小变,小于生产要素扩大比例的情况便是规模报酬递减。
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
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4. 外部性
【答案】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 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小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 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
5. 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它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 ·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 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一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6. 供给
【答案】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
品的数量。供给的概念包含以下儿点内容:
①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的,比如一个月或一年,而不是某一个时点上的;
②供给是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数量,即供给是一组与价格水平对应的供给数量,而不是一个供给数量;
③供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
④供给是生产者能够提供的,如果生产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意愿而没有提供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动。
二、简答题
7.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案】二者的关键区别可以从它们的定义中体现出来:
(1)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 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因此,在‘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还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相同。
8. 简述在微观经济学中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的异同点。
【答案】(l )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的相同点
①两个市场上的中心问题都是价格决定,而价格决定都是通过供求平衡来实现的。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和厂商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产品价格; 在要素市场上,厂商需求和要素所有者供给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两个市场上,供给和(或)需求发生变动,都将使均衡格局发生变动,供求定理发挥同样的作用。
②在两个市场上,对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分析是一致的。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合理配置对收入的支出,用于购买既定价格的产品; 而消费者的收入则来源于要素市场上要素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样,在供给生产要素数量时,要素所有者遵循的规则仍然是效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