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85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乘数理论怎样描述通过减税扩张财政的产出效应? 并予以简要的说明。
【答案】考虑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三部门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之和,即总支出AE=c+i+g,其中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即c=α+βy d ,y d 表不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y d =y-t+tr,其中t 表示税收,tr 表示政府转移支付,
因而可获得消费函数为。
社会的总产出水平总是倾向于均衡水平,即总产出等于总需求:
变形解得:
由上述公式可知:
表明税收增加为
记为 时,国民产出减少。国民产出的变化与税收变化之比称为税收乘数,说明税收的减少会引起乘数倍的国民产出的增加。其作用机制是税收减少会使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进而使消费支出增加,这会引起有效需求的扩张,从而促使由需求决定的国民产出水平的增加。
2. 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案】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1)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时,如果
,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 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
,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
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而边际税率较小也会使支出乘数
,较大)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感)
(2)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时,如果
,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 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会使
,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
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已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3. 为什么有了对外贸易之后,封闭经济中的一此乘数会变小?
【答案】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与封闭经济相比,不仅出口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
收入增加的倍数是,由于边际进口倾向; 在开放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大于零小于1,所以
,即有了对外贸易之后,封闭经济中的一些乘数会变小些,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4. 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何区别?
【答案】(1)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只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角,只是在推行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而己。
(2)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站在总供给角度提出来的。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足够的报酬。供给学派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从而刺激经济。
二、论述题
5. 用GDP 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
【答案】GDP 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GDP 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指标。作为一个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GDP 有以下几个缺点:
(1)GDP 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因为GDP 的统计数据基本上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对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 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GDP 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
不同,GDP 便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DP 对此却没有反映。假如GDP 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减少劳动时间造成GDP 这种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
(2)GDP 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比如两个国家的GDP 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 另外一个国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及公园等娱乐场所,则GDP 无法对两
者的差别作出反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3)GDP 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由于GDP 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DP 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以前生产的汽车质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得多,而GDP 对此却无法反映出来。
(4)GDP 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 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数据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小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 并非基于同样的标准。
6.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一国的经济出现高增长和高投资时,这个国家的失业率应该下降。事实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也确实体现了这一规律。但是中国的情况却似乎并不遵循这一规律。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8%,投资也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07年6月底,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1%,失业人数近800万。请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失业现象表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规律。
【答案】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高增长和高投资时,社会的经济形势发展前景看好,企业需要更多的雇员,因而失业率应该下降。但我国在经济出现好的增长势头时,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1%,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因此该指标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
①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考察对象是城镇人日,因而将占我国人日总数很大比例的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外。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体制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占了70%左右,城市劳动力只占30%多。农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不能统计,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考察对象具有局限一阵,
②大量农民工的存在。我国的农民工总数达2亿多,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实际上是城镇就业人口,但是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工并不会登记就业和失业情况。因此即使我国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也不会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同样,当农民工失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