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829中国地理[专业硕士]之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五产业
【答案】第五产业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①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②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③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演、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2. 城市性质
【答案】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3. 农村聚落体系
【答案】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民俗
【答案】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因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民俗有利于生产和民族的繁荣,有的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所以,有的民俗小断地被改革或淘汰,而新的民俗又会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5. 形式文化区
【答案】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确定形式文化区,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形式文化区中一般出现三个层次:①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
部位,即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②外围区,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③边缘区,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是文化上的过渡带。精确划定该文化区的边界十分困难,勉强确定往往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有的形式文化区,如果在其与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着过渡带现象。
6. 民族
【答案】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简答题
7. 分析比较农业、工业区位论。
【答案】(1)农业区位论
①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布局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部或绝大部分农产品都要以商品形式投入市场,因而利润(纯收益)的大小成了农业布局的决定性指标。
②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也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于是,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
③目的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都一定有利,并回答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
④应用研究
a. 宏观尺度的研究实例以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研究为代表。
他通过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分别为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和第七地带(森林)。
b 微观尺度的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
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⑤意义
a.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b. 经济学上的意义,在经济学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首推其研究方法。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⑥局限性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2)工业区位论
①概念
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 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②产生的背景在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问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③目的
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④应用研究
a.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b.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
c.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⑤意义
a. 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力一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拘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仑基础
b. 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己
c. 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⑥局限性
a.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 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
b. 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