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915工商管理综合之财务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续营价值?资产有无续营价值,应当满足哪些条件?
【答案】续营价值也称为持续经营价值,指资产作为按现行用途或转换为相关用途继续使用的有用物品,在其出售时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续营价值往往都是整体价值,而不是单项价值的相加之和。如一个公司的续营价值,是指公司作为一个正在持续经营的营业组织整体在出售时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而不是公司内部各项资产续营价值相加之和。
资产有无续营价值,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1)资产能以其提供的用途、为持有者带来营运的现金收益;
(2)资产尚有显著的剩余使用寿命;
(3)资产在经济和法律上是否允许转作它用;
(4)资产是否具有其他有用的使用功能。
2. 在评估投资方案相关现金流量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确定投资方案相关的现金流量时,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后,企业总现金流量因此发生的变动。只有那些由于采纳某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支出增加额,才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出;只有那些由于采纳某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入增加额,才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入。为了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进行判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与此相反,与特定决策无关的,在分析评价时不必加以考虑的成本是非相关成本,包括:沉入成本、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2)不要忽视机会成本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其他投资机会可能得到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被称为这项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时应注意以下要点:①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②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潜在的;③机会成本总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④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
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3)要考虑投资方案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
(4)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
(5)现金流量估算应由企业内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进行。
3. 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经营杠杆,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反映销售和息税前利润的杠杆关系。经营杠杆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其作用表现在以下三点:
①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规模大的企业的固定成本很高,这就决定了其利润变动率远远大于销售变动率。业务量越高,固定成本总额越大,经营杠杆越大。企业要想多提高盈利能力,就必须要不断增加销售,就可以成倍获取利润。单位变动成本较高,销售单价较低,经营杠杆同样会偏大,利润变动幅度仍然大于销售变动幅度。
②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较高经营杠杆率的情况下,当业务量减少时,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率的倍数成倍减少。业务量增加时,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率的倍数成倍增长。这表明经营杠杆率越高,利润变动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越低,利润变动越平稳,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
③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通过计算企业的经营杠杆可以对企业未来的利润以及销售变动率等指标进行合理的预测。通过计算企业计划期的销售变动率来预测企业的销售情况。这有利于进行较快的预测。与此同时,可以进行差别对待,针对不同的产品来预测不同的销售变动率,有利于企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2)财务杠杆的含义见名词解释题。财务杠杆的作用表现在当负债在全部资金所占比重很大,从而所支付的利息也很大时,其所有者会得到更大的额外收益,若出现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其所有者会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通常把利息成本对额外收益和额外损失的效应称为财务杠杆的作用。
(3)总杠杆的含义见名词解释题。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使公司管理层在一定的成本结构与融资结构下,当营业收入变化时,能够对每股收益的影响程度作出判断,即能够估计出营业收入变动对每股收益造成的影响。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总杠杆系数是3, 则说明当营业收入每增长(减少)1倍,就会造成每股收益增长(减少)3倍。
②通过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管理层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即为了控制某一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组合。比如,经营杠杆系数较高的公司可以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财务杠杆;经营杠杆系数较低的公司可以在较高的程度上使用财务杠杆等等。这有待公司在考虑各相关具体因素之后作出选择。
4.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有效协调哪些利益关系?
【答案】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许多观点,包括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需要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1)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在股东和经营者分离以后,股东的目标是使企业财富最大化,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而经营者的具体行为目标与委托人并不一致,他们的目标是增加报酬、增加闲暇时间、避免风险等。在这些目的和动机的作用下,经营者可能会背离股东目标,表现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方面。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的目标,一般有监督、激励等方式协调两者的利益关系。
(2)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当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也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其目标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可能通过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常见的方式有:股东不经债权人的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新项目;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的价值下降,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债权人为了防止其利益被伤害,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
(3)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企业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企业为了获利,可能生产伪劣产品、可能不顾工人的健康和利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可能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等。因此,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范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可以约束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企业依法经营的情况下一方面为自己谋求利益也会使社会受益。
二、计算题
5. 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票为50万股,市场价值为800万元,债务的市场价值为200万元。到目前为止,公司没有发放过任何现金股利,目前公司考虑两种政策:(1)继续原来的政策,不发放任何现金股利; (2)根据市场价格出售价值300万元的新股并立即将这300万元现金收入作为现金股利发放给老股东(不包括购买新股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问:
(1)如果该公司要通过发行新股筹措300万元的资金,根据第一种股利政策,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是多少? 需要发行多少股股票? 根据第二种股利政策,股票的发行价格是多少? 公司需要发放
多少股票? 比较公司老股东(即不包括购买新股的股东)在两种股利政策下的财富(价值)状况。
(2)如果该公司不得不以低于市场价格1元的价格发行股票,重新计算第一问的各种问题。
(3)比较(1)、(2)两问的结果,讨论低于市场价格发行新股对老股东的影响。
【答案】(1)按第一种股利政策,发行价格=800/50=16元,需要发行的股票=300×0.8/16=15(万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