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30艺术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堂乐歌
【答案】学堂乐歌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也有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兴起于清末,这时随着“新学”的举办,在新式学堂里开设唱歌课蔚然成风。这种在学堂中传唱的填词或自创歌曲,即成为学堂乐歌。
2. 艺术思维
【答案】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艺术思维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现象是用共性概括个性,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 本质是用个性显示共性,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使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即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3. 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4. 艺术风格
【答案】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卜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5. 视觉艺术
【答案】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二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形式。
6. “文以明道”说
【答案】“文以明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
“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总之,“文以道明”说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7. 纪实主义摄影
【答案】纪实主义摄影是摄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该流派从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8. 文如其人
【答案】文如其人是指艺术家的人格境界决定其艺术作品的格调。西汉美学家杨雄指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身化形,君子小人见矣”即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艺术家的人格境界决定他的艺术作品的格调,是从艺术家的身上寻找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一种观点。
二、填空题
9. 《屈子行吟图》的作者是_____。
【答案】陈洪绶
【解析】陈洪绶,字章侯,明末清初绘画家。陈洪绶早年受业于山水画家蓝瑛,后又从周防、徐熙、黄筌、李公麟、王蒙等名家作品中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在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等方面造诣颇深。《屈子行吟图》出色地概括了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精神状貌和性格特点,以鲜明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为版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0.用直线将作者与其作品连起来。
谢赫 《文赋》
孙过庭 《艺术的起源》
格罗塞 《古画品录》
康德 《判断力批判》
陆机 《书谱》
【答案】作者与作品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11._____的开播标志着我国频率专业化的开始。
【答案】珠江经济电台
【解析】珠江经济电台成立于1986年,它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板块节日模式电台的诞生。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的经济电台,珠江经济电台拥有良好品牌效应,是华南地区最大型、最权威
的经济类电台。珠江经济电台致力于打造具有浓郁现代都市生活色彩的广播节目,为听众提供强档的新闻、财经、市场、生活服务资讯和时尚的音乐娱乐享受,其创立的“珠江广播模式”在中国广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2.1956年日本设计师Sori Y anagi 设计的代表作品是_____凳。
【答案】蝴蝶
【解析】蝴蝶凳由日本老一代工艺设计师柳宗理设计,使用弯曲和板的立体加工技术。柳宗理将两片弯曲定型的纤维板,通过一个轴心反向而对称地连接在一起,连接处在座位下用螺丝和铜棒固定。这种造型很像是一只蝴蝶正在扇动的翅膀,因而取名为“蝴蝶凳”。蝴蝶凳承继往昔大和民族的审美意识,巧妙地融合西洋的现代素材,堪称“绝品”。1957年蝴蝶凳在米兰设计三年大赛上获得“金罗盘”奖,这是日本工业产品设计最早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
13.话剧《风雪夜归人》的作者是_____。
【答案】吴祖光
【解析】《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写于1942年的三幕剧,讲述了京戏名伶魏莲生与官僚宠妾玉春追求“人应当把自己当人”的理想陨灭的悲剧,尖锐地揭露贫富对立的社会。在这部剧作中,作者首先实现了人物的“陌生化”:魏莲生和玉春是两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戏子”和姨太太两个标签。为了实现人物的“陌生化”,作者对人物进行了多重视角的审视:在陈祥等人的眼中,魏莲生是一个正红得发紫的旦角演员,在红氍毹上的锣鼓声、喝彩声里,颠倒阴阳,倾倒众生; 在王新贵的眼中,魏莲生经常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是一件能为自己利用的工具。
14.五代画家荆浩所著《_____》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述。
【答案】笔法记
【解析】《笔法记》,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是五代荆浩所撰的一部山水画论。《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它在总结前人及作者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其中,“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是《笔法记》的理论核心,也是对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笔法记》是荆浩苦心钻研的理论结晶,对后世山水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
15.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的感知力
艺术家对生活中各类事物必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他们要善于观察和捕捉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事物特征及情绪因素,从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做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因此,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是确认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素质高低、优劣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