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跨国公司管理(商学院)之国际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稳定与增长协定(SGP )

【答案】稳定与増长协定是指欧盟旨在支持货币联盟和欧元的预算公约,目的是要防止欧元区所有成员国出现大量的政府预算赤字,以致增加整个欧元区的借贷成本。该公约要求成员国将其预算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在中期内彻底消灭它们的过度赤字。当经济增长明显弱于预期时,可予以展延,但违反公约规则的成员国会被处以罚金。

2. 信心问题

【答案】信心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时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元有信心,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另一项必要条件是保证国际清偿能力的供应,为此美元需要大量外流,而这又意味着美国必须持续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导致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信心问题是整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3. 机会成本

【答案】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即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任何一种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分析机会成本的现实前提,当一种资源同时存在多种用途时,每一个使用这种资源的决策者或选择主体都会面临使用这一资源的机会成本问题。

4. 外部平衡

【答案】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相协调的状态。主要指标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没有大量的赤字或盈余。其与内部平衡构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目标。

5. 长期均衡

【答案】经济的长期均衡,是指在向充分就业状态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出现新的经济震荡,经济最终可以达到的状态。长期均衡可以理解为当所有的工资、价格都有足够时间调整到市场出清水平时所能保持的一种均衡。另外一种等价的思考是把其视为当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且随时调整以保证充分就业时会出现的均衡。

根据货币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可得货币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长期均衡条件表明了价格水平是如何由利率、实际产出和国内货币供给所决定的。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所有生产要素均被充分利用时,如果货币供给、货币总需求函数、长期的利率和产出保持不变,那么价格水平也会保持不变。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该国价格水平同比例提高。

6. 购买力平价

【答案】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比率。一国的价格水平以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格来表示,它反映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对购买同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来说,在本国以本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与其在外国以外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之比,便是购买力平价。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两国(或多国)选择同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量和支出额资料,分别核算各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比率,最终获得一个综合的价格比率。

7. 外部价格

【答案】外部价格是“内部价格”的对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相对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在各国的贸易活动中,政府经常借助于各种关税或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实现有利于本国经济的目标。这些贸易政策会导致同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同的价格,其中,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称为“内部价格”,而相对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称为“外部价格”,以区别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

8. 集体行动

【答案】集体行动是指关于经济活动中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如果某项活动或者福利的获得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集体行动问题就出现了,即决策集体的每个成员必须单方面决定是否参与提供某种集体产品。因为集体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使得不为集体产品的提供付出成本的集团成员也可以获得集体产品。集团越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个人的行动对集团利益的影响越小,集团内的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个人的自愿,集体产品的供给将是不足的,集体产品不可能依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因此,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二、综合分析题

9. 使用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下,进口关税对产出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如果世界各国都通过征收关税来解决失业和改善国际收支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答案】进口关税使得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导致消费由国外产品向国内产品转移,DD 曲线右下移,产出增加,本币有升值压力,为了维持汇率水平固定不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购入外汇资产,扩张本币,本国货币供给量増加,AA 曲线右上移,最终产出増加,汇率固定不变,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该国储备增加,国际收支趋向盈余。

一国进口的减少,意味着邻国出口的减少,邻国的总需求减少,邻国的DZ )曲线左上移,产出减少,本币有贬值压力,邻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出口外国资产,货币供给量减少,AA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汇率固定,但是邻国的储备减少,意味着邻国国际收支恶化。

如果世界各国都采用征收关税来解决失业和改善国际收支的话,没有国家能使得消费发生转移,无法通过此方法来调整国际收支,也无法使得储备增加。随着世界贸易量减少,所有国家将失去贸易带来的收益。

10.“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揭示了韩国实行出口补贴的政策是明智之举。出口补贴使每一个产业都获得了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所需的战略优势”。试讨论上述观点。

【答案】上述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一个使得某种产业处于战略性优势的贸易政策一定会使得其他产业处于战略劣势的地位,不可能在所有产业实现战略优势。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动的情形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韩国跨行业的补贴对产业的战略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净效应,因为尽管韩国对所有产业直接补贴,但也间接地提高了所有产业的成本。

11.表1和表2说明了欧洲政府可以通过补贴获得战略优势的情形,而表3和表4则说明不能获得战略优势的情形。两种情形有什么重要的区别?也即决定补贴是否有效的普遍规则是什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