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6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谈到: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你对上面这句的认识。

【答案】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②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是国家看到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调整。

③经济建设需要环境和资源作支撑,离开了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经济建设无从谈起。因此,考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非常明智之举。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断耗尽,恶劣环境日益严峻,国家看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可取,走“集约式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③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可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长远的看问题。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所以放在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是因为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经济转变方式的主要矛盾,对这一转变起着决定作用,按哲学的观点就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矛盾,抓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更顺利。

2. 略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

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

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有:

a. 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

b. 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

c. 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

d. 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①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指导党的作风建设。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的两大内在原则、两大精神支柱。

b. 加强党性修养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

②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人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b.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第一,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人和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只有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第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人的价值不可缺少的内容。个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在社会的劳动和创造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3. 论述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

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小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小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则日益相对地下降,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甚至还会绝对地减少。

②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 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人口的绝对量从而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

③这两个相反方面发展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劳动者失业,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2)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即在城市中存在的时而失业、时而找到工作的失业工人;

②潜在的过剩人口,即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他们常常保留少量的生产资料和土地,似乎没有失业,但却潜伏在农村,等待时机,随时准备流向城市;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即没有固定职业,只能找点零活在家劳动的人,他们的就业极不规则,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3)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作用: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周期中,产业后备军就像一个储存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生产周期变动对劳动力的需求。

②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还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大量过剩人口使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迫使他们提高劳动强度或接受其他种种苛刻条件等,从而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即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一式存在的必然伴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4.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答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的原因:

(1)按马克思卞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十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