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苏州大学65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答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以下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原理?

【答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

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答案】(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论述题

4.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此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正是由于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人们才想象和追求未来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现实中的苦难,既是诱发人们渴望未来新世界的动因,也是人们设想未来新世界的素材。但对现实苦难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间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恩格斯也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②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也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预见未来的科学态度。

5.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答案】(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