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考索中国古代的史籍撰述方法和史官制度,无不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考古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基本是在中国区域内独自发生与成长起来的,其中史官文化是最为突出的。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史官建置及史官职能,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和史学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有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说,只有对先秦史官建置及史官的职能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把握好古代史官制度的发展与流变,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的史籍和史学发展。本文以《左传》、《国语》等主要先秦文献和商周卜辞金文所载史官为线索,对先秦时期史官的建置与职责演变进行分析,继而探讨由史官积累和创造的史官文化。全文分三个大的部分: 一、考古资料与文献所见先秦史官。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文献典籍中关于史官资料的收集、整理,列表显示,以探赜索隐。先秦时期史官的资料,分别见于甲骨文、铜器铭文、竹简文字以及各种文献之中,分布比较零散,时间有先有后,记载也不一致,有些本身存在考释辨伪的问题,有些文献中还夹杂了三皇五帝之类的传说。尽管如此,这些资料在比例分配上仍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商周时期的史官资料主要集中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文献中只有《周礼》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资料主要散见于各种文献,考古资料中体现得较少。 二、先秦史官的建置与职能。对先秦史官分类统计,摘取作册、大史、内史、御史、左右史、外史与小史、南史等主要史官类别,从建置、职能入手,分别论述每一类史官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在辨明左史与内史、右史与大史、小史与南史关系的基础上,勾勒出先秦史官的特点:史官的设置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职能的分化及政治需要的与否而消长;先秦史官一官多名的现象较多;先秦史官的职责并不十分分明:史官的最初设置,并非以记事为务。先秦时期史官的发展经历了从巫史同源-"掌官书以赞治"-记事之史-史书问世的漫长过程,整个过程以史官记事职能的加强为线索。 三、先秦史官与史官文化。史官文化是指上古三代到秦汉时期以史官为代表的知识人士所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史官职能中"天道"与"人事"的分离,以及最终以后者为主导地位前者日渐衰退。先秦史官职能虽然很繁复,总体上看不外乎天道与人事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的比重在不断变化,春秋之前,天道与人事并重,甚至天道超过了人事;春秋战国时期,人事活动的内容不断增加,使史官的职守逐步地摆脱了神道宗教的事务,慢慢地分离而成为一种专业,从而使史官有更多的机会从事于历史的记载、史料的搜集、汇编、保存和史书撰写,并在记事时,把"秉笔直书"及"扬善惩恶"的道德色彩纳入史书之中。这一变化体现在文化形态上就是史官文化代替了巫文化,使史官文化成为以人为本位的文化,把社会的发展变化看作人的活动的结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