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2.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3. 公共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4. 政策分析

【答案】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社会现实中的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 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 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 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 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 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5. 第三类错误

【答案】第三类错误由政策学家拉伊法(Raiffa )提出的。当认定政策问题时,所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元问题的性质相符合,所搜索到的元问题也必须符合实质问题,而当将实质问题转化为形式问题时,更必须维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这些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认定错误的现象,换言之,后设问题不能反映问题情境,实质问题与兀问题是两回事,形式问题无法凸显实质问题的真相,这些现象都是犯了相当可怕的“第三类型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政策学家拉伊发认为,统计学家在从事假设检验的工作时容易犯第一与第二类错误,这种错误还不是很危险; 第三类错误乃是政策分析与规划过程中相当致命的错误,因此,一位好的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分析家,必须尽量避兔陷入此种错误。

6. 正式评价

【答案】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7.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而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控的内涵有以下四点:

①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②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

③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

④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

8. 推断统计

【答案】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二、简答题

9. 简述我国政府的诉讼责任。

【答案】在现代民主国家,政府承担诉讼责任,或者司法机关对政府行使行政权力进行审查,

对违法活动通过司法活动予以纠正,并对由此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的损害予以相应补偿,同时追究政府违法的法律责任,已成为责在政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制度设定。它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政府责任实现,保证宪政完善均起到巨大作用。

(1)在我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诉讼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政府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承担诉讼责任: ①政府行政机关违法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

②政府违法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拘押、冻结。

③政府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

④政府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许可证和执照。

⑤政府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

⑥政府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

⑦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

⑧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

(2)判断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诉讼责任的标准

在中国,判断政府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承担行政诉讼责任的标准在于:

①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②行政机关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

③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④行政机关是否超越职权。

⑤行政机关是否滥用职权。

⑥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

10.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

【答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制是以管理功能的发挥为着眼点,只有在对管理功能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

根据初步的总体性分析,针对这些管理功能、决策重点及沟通网络进行重新的整理与安排,并研究出最有效率及效果的信息处理方式。

一般而言,分析的方法主要有:①可行性分析。②系统分析。

(2)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就是将前面管理工作分析与评估所得,组合为一个整体。主要包括系统设计与资源评估两项工作。

系统设计就是针对电脑信息处理科技的能力,将管理工作系统融人其间,以透过电脑系统的设计与流程安排发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效果。资源评估就是对信息系统所需配备的设备、设备的维修、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的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