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的基木问题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

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同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

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4.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5.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二、辨析题

6. 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因此,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7.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有主观符合客观才能是真理。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思想,虽然对个别人有用,但它也不是真理,如果说凡是有用的都是真理,那就等于取消了真理观。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力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科学之科学”是旧哲学的传统说法,旧哲学认为哲学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夕,各门科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对象问题,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9. 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案】该观点是小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文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三、简答题

10.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

【答案】(1)哲学的定义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2)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既相区别又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