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2.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3.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4.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

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5. 黄老之学

【答案】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井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黄老之学依托十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6.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7.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8.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历史观和“大同”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三世进化”和“大同”说是康有为利用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阐发的历史观和理想。他说、《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说同近代进化论思想,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基本思想为:

(1)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

(2)社会历史进化是有顺序的,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最终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康有为根据三个历史时代的不同的文明特点,把“升平世”称为“小康之世”称“太平世”为“大同之世”)。

(3)“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跷等。

康有为的这一学说有许多地方牵强附会,但是进步之处在于他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进化的过程,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同时也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给他的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 胜义无性。

11.《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案】《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