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2
2018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21
2018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39
2018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55
2018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76
一、辨析题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小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3.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2)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劳动只有依附“劳动者”才会存在,因此是不会成为商品的。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身体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
为商品。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4.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①动因: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②含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③途径:
a.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③实现产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
④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以后,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5.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这种说法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如下: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种英雄史观在承认英雄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夸大了他们的作用,将其提升到创造历史的高度,是错误的。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