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是一种运动而不是静止物。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1)资本的唯一目的和动机就是占有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虽然是雇佣工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是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前提,在流通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资本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

(2)产业资本的运动要经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即购买、生产和售卖阶段; 包含两个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①在购买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人和物两个方面的条件;

②在生产阶段,资本采取存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上的生产资本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③在售卖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这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可以作为出发点,形成自身的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3)产业资本的运动,就是资本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式的循环过程,也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相统一的运动过程。资本运动越顺利越快,它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

所以,资本不仅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2.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活动起源于劳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在劳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而错综复杂的、丰富多彩的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②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手段是统一的,

这是劳动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劳动活动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者和劳动手段直接合一的原始形式就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相分离,形成了劳动手段的私人占有,从此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即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这是劳动发展史的第二阶段。

③由于劳动者和劳动手段的分离必然产生对劳动者的奴役,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奴役达到了极端,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劳动要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达到和“返回”与生产资料‘、生产手段的重新直接结合,这就是劳动发展史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2)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起点。

①逻辑和历史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劳动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

②人们只有从劳动及其历史演变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才能透过人类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逻辑线索,看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经过这样的历史阶段,而不能跳过这些历史阶段; 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上,只能形成这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而不能出现别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

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要受到劳动活动发展的制约。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的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社会的解放。因此,科学的劳动范畴的确立不仅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3.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4.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答案】正确。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二、简答题

5. 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案】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为:

(1)人类社会依赖十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当代中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