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1中西文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4.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5.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6.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二、填空题
7.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
【答案】意识形态
【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8. “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简答题
9. 布封《论风格》中指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风格却就是人本身”,“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这种观点揭示了文学风格的什么特征?
【答案】(1)“风格即人”的含义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的保证; 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的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它们经更
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于会比原作还要出色。这些东西都是身外物,风格却是人的本身。”“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十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布封强调的是作家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事实上,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2)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①风格具有独创性
个性鲜明、有独创性、艺术上已经成熟的作家,才能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文学贵在独创,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不能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最终就会消亡。读者正是通过作品的这种独创性,面对哪怕略去作者姓名的作品,也可以读出是哪个时代哪个作家的作品。
②稳定性是作家风格的另一特征
作家个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造成风格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但这不排斥某些作家由于生活状况和艺术实践的发展,风格可能变化的情形。这种变化了的风格同样也有相对的稳定性,正像作家的创作个性不是在
一朝一夕中形成的一样,作家的风格也是经过较长时间艰苦的创作实践凝聚而成的。当一个作家一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创性的风格,就会长期地贯穿于他的作品。即便有风格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内在的血脉联系。
③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作家创作的个性和才能、描写对象的不同品格、读者的不同需求决定的。不仅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同一作家在不同情势下也会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这不同之中仍有其主导方面。从文学创作的实践来看,作家的风格还具有多样化的特性。因为就接受角度来说,只有不同的文学风格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就创作角度说,在同一时期,正是各个作家的风格迥异,才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
10.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 意义何在?
【答案】(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其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说法。司空图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中。司空图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其《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