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 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a. 网络谣言、全球应对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
b. 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
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
(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
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
①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
a. 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
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
b. 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十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
c. 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J 慌心理的形成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恐慌。
2. 分析下列消息,说明主体是否回答了读者要提出的问题,应该回答哪些问题。
附材料:
我国合资铁路达万余公里
本报讯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已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出台鼓励铁路建设投资多元化政策,使中国的各类合资铁路有了巨
大发展。现有合资铁路100余条,最长的北疆铁路2000多公里,最短的南京城北环线12.9公里。
据新华社消息,到1999年底,中国正式开通运营的合资铁路达47766公里。完成年货运量7295.9万吨,年客运量527.5万人次,且75%的周转量进入了国家铁路网。
【答案】看到此消息的导语“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己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读者至少会想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哪些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合资铁路;
(2)主要合作者是哪些国家,合作渊源和前景如何;
(3)介绍一个典型的合资铁路项目。
由此来看,此消息的主体并没有回答读者想了解的问题。
3. 为什么要寻找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新闻角度?
【答案】(1)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
①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角度选准了,入手便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②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不同。
③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竞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问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2)最佳新闻角度
①《新闻文体与写作技巧》中最佳角度的标准
a. 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
b. 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c. 有生动活泼的内容;
d. 有新颖巧妙的形式。
②西方记者的选择标准
a. 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b. 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c. 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d. 读者最关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