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 地址是( )。

A. 目的物理地址

B. 目的IP 地址

C. 源物理地址

D. 源IP 地址

【答案】A

【解析】交换机会监测发送到每个端口的数据帧,通过数据帧中的有关信息(源结点的MAC 地址、目的结点的MAC 地址),就会得到与每个端口所连接结点的MAC 地址,并在交换机的内部建立一个“端口-MAC 地址”映射表。建立映射表后,当某个端口接收到数据帧后,交换机会读取出该帧中的目的结点的MAC 地址,并通过“端口-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迅速将数据帧转发到相应的端口,注意这里的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因此关于IP 地址的选项是不对的,因此答案为A 。

2. 有两个并发执行的进程P1和P2, 共享初值为1的变量x 。P1对x 加1,P2对x 减1。加1和减1操作的指令序列分别如下所示。

两个操作完成后,2的值( )。

A. 可能为-1或3

B. 只能为1

C. 可能为0、1或2

D. 可能为-1、0、1或2

【答案】C

【解析】这是在数据库中常有的操作。为保证数据的正确,避免产生错误,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同步。而保证数据的同步一般采取加锁的方法,让进程P1和P2互斥访问共享变量X 。当然用信号量和P 、V 操作也是可以保证互斥操作,达到数据同步的。本例中,由于没有采取保证数据同步的相应措施,则最后结果就会出现差错。例如,当正常情况下,进程P1和P2先后对x 操作,可以看到x 值的变化为初始的过程,若P2, P1先后操作,则x 值的变化为初始

这是正确的。若考虑一种并发的情况,进程P1和P2先后执行了取数load 的操作,它们得到的x 值均为1,运算后,P1和P2的x 值分别为2和0, 此时要看哪个进程后执行存数store 的操作了,哪个进程后操作,结果就是那个进程的x 值,所以可能的结果为0或2, 加上前面正确的x 值1, 则可能的结果就有3种了。

3. 在一株高度为2的5阶B 树中,所含关键字的个数最少是( )

A.5

B.7

C.8

D.14

【答案】A

【解析】根据B 树的定义可知,跟结点最少含有个关键字,高度为2的阶B 树最少有(5-1)+1=5个关键字,其中根节点含有(5-1)个关键字,第2层结点含有1关键字。

4. 在下图所示的平衡二叉树中,插入关键字48后得到一棵新平衡二叉树。在新平衡二叉树中,关键字37所在结点的左、右子结点中保存的关键字分别是( )。

A.13、48

B.24、48

C.24、53

D.24、90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插入48以后,树根结点的平衡因子由-1变为-2,失去平衡。这属于RL (先右后左)型平衡旋转,需做两次(先右旋后左旋转)旋转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显然,在调整后的新平衡二叉树中,关键字37所在结点的左、右子结点中保存的关键字分别是24,53。

5. 就微命令的编码方式而言,若微操作命令的个数已确定,则( )。

A. 直接表示法比编码表示法的微指令字长短

B. 编码表示法比直接表示法的微指令字长短

C. 编码表示法与直接表示法的微指令字长相等

D. 编码表示法与直接表示法的微指令字长大小关系不确定

【答案】B

6. 已知一棵有2011个结点的树,其叶结点个数为116, 该树对应的二叉树中无右孩子的结点个数是( )。

A.115

B.116

C.1895

D.1896

【答案】D

【解析】每个非终端结点转换成二叉树后都对应一个无右孩子的结点(因为一个非终端结点至少有一个孩子结点,其最右边的孩子结点转换成二叉树后一定没有右孩子),另外,树根结点转换成二叉树后也没有右孩子。题目中树的总结点数是2011,叶结点个数是116, 则非终端结点个数是2011-116=1895, 则该树对应的二叉树中无右孩子的结点个数是1895+1=1896。

7. 如果本地域名服务无缓存,当采用递归方法解析另一网络某主机域名时,用户主机、本地域名服务器发送的域名请求消息数分别为( )。

A.1条,1条

B.1条,多条

C. 多条,1条

D. 多条,多条

【答案】A

【解析】所谓递归查询方式就是:如果主机所询问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不知道被查询域名的IP 地址,那么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DNS 客户的身份向其他服务器继续发出查询请求报文,而不是让该主机自行下一步的查询。所以主机只需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送一条域名请求,采用递归查询方法,本地域名服务器也只需向上一级的根域名服务器发送一条域名请求,然后依次递归。正确选项为A 。

8. 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执行的是( )。

I. 机器语言程序II. 汇编语言程序III. 硬件描述语言程序

A. 仅I

B. 仅III

C. 仅IIII

D.III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