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侨大学工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设置当前工作目录的主要目的是( )。

A. 节省外存空间

B. 节省内存空间

C. 加快文件的检索速度

D. 加快文件的读/写速度

【答案】C

【解析】工作目录只是指出了当前操作的默认目录,使得在每次访问的时候不需要由根目录

一层一层地解析,在文件路径比较长时,可以节省许多解析的时间,从而加快了文件的检索速度。

2. 下列选项中,不会引起指令流水线阻塞的是( )。

A. 数据旁路(转发)

B. 数据相关

C. 条件转移

D. 资源冲突

【答案】A

【解析】由于采用流水线方式,相邻或相近的两条指令可能会因为存在某种关联,后一条指令不能按照原指定的时钟周期运行,从而使流水线断流。有三种相关可能引起指令流水线阻塞:

①结构相关,又称资源相关;

②数据相关;

③控制相关,又称指令相关,主要由转移指令引起。

3. 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执行的是( )。

I. 机器语言程序II. 汇编语言程序III. 硬件描述语言程序

A. 仅I

B. 仅III

C. 仅IIII

D.IIIIII

【答案】A

【解析】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唯一可以直接执行的语言。汇编语言属于低级语言,但其源程必

须要翻译成目标程序成为机器语言程序后才能被直接执行。硬件描述语言是电子系统硬件行为描述、结构描述、数据流描述的语言。

4. 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

A.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 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答案】A

【解析】TCP/IP的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链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服务,因此答案是A 。

5. 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发送1个数据帧,主机

A.{3}和{1}

B.{2, 3}和{1}

C.{2, 3}和{1, 2}

D.{1,2, 3}和

{1} 收到该帧后,向主机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 ) 向主机发送一个确认帧,交

【答案】B

【解析】

第一次交换机没有

录这个数据报源MAC 地址的信息的信息,只能选择从其他端口全部发送,同时记,确认帧发送时已经有的信息了所以只用从1端口转发。

6. 在请求分页系统中,页面分配策略与页面置换策略不能组合使用的是( )。

A. 可变分配,全局置换

B. 可变分配,局部置换

C. 固定分配,全局置换

D. 固定分配,局部置换

【答案】

【解析】分配和置换策略有下面三个组合:①固定分配、局部置换;②可变分配、全局置换;③可变分配、局部置换。固定分配是指基于进程的类型(交互型或批处理型等),或根据程序员、程序管理员的建议,为每个进程分配一定数目的物理块,在整个运行期间都不再改变,采用该策略时,如果进程在运行中发现缺页,则只能从该进程在内存的n 个页面中选出一个页换出,然后再调入一页,才能保证分配给该进程的内存空间不变,因此不能有固定分配,全局置换组合。

7. 中断向量地址是_____。

A. 子程序入口地址

B. 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

C. 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指示器

D. 例行程序入口地址

【答案】C

【解析】中断向量地址是利用硬件产生的,再由向量地址找到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

8. 下列选项中,对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确认的MAC 协议是( )。

A.CSMA

B.CDMA

C.CSMA/CD

D.CSMA/CA

【答案】D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CDMA 是码分多址复用,是物理层的内容;CSMA/CD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接收方并不需要确认;CSMA/CD是CSMA 的加强版,故CSMA 也无确定;CSMA/CD是802.11中的协议,其利用ACK 信号来避免冲突的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客户端收到网络上返回的ACK 信号后才确认送出的数据已经正确到达目的地址,因此答案是D 。

9. 下面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超线程技术在一颗处理机芯片内设计多个逻辑上的处理机内核

B. 多线程技术能够屏蔽线程的存储器访问延迟,增加系统吞吐率

C.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结构从来没有实现过

D. 超标量技术是同时多线程技术在英特尔系列处理机产品中的具体实现

【答案】D

10.操作系统的I/O子系统通常由四个层次组成,每一层明确定义了与邻近层次的接口。其合理的层次组织排列顺序是( )。

A. 用户级I/O软件、设备无关软件、设备驱动程序、中断处理程序

B. 用户级I/O软件、设备无关软件、中断处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

C. 用户级I/O软件、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软件、中断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