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论述题

1. 2009年春节,“小沈阳”异军突起,一夜成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万人瞩目的央视春晚上以高度娱乐化的形象和表演风格崭露头角,大年初二起其身价暴涨,神秘座驾、家庭状况等就成为网络点击率极高的字眼和网友热议的话题,“小沈阳”的官方网站和博客都创下了极高的访问率,其以前演出的各种片段花絮被大量下载观看,各种自编的“小沈阳”版搞笑手机短信也广为传播。再加上各类报纸杂志娱乐版面的跟进追捧,“小沈阳”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手在极短时间里迅速捧红的一位新人。

(I )“小沈阳”的一夜成名,对我们认知当前的传播语境有哪些启发?

(2)基于上述分析,试为“小沈阳”设计一套传播营销策略方案,在满足当前大众传播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答案】(1)“小沈阳”的一夜成名,对认知当前的传播语境的启发

①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如博客、BBS 等)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

②就传播模式的建构而言,要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模式,转而寻求受众D 丁Y 式的全方位参与表达。新兴数字媒介极大降低了平民参与社会传播的“门槛”,而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以及新的秩序与规则的建立,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可以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人们的广泛参与和诉求表达的基础上。权威的建立、引导的成功,绝对不是传统的卡拉OK 式的单向传播所可以达致的。而全民DIY 的参与表达,不仅使人们对于结果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责任担待意识,而且其过程也会变得饶有兴味。

(2)为“小沈阳”设计的传播营销策略方案

鉴于小沈阳已经加入了本山传媒公司,其后的活动可以全权由本山传媒包装运作。

①小沈阳,小品演得好。说明他演技高,可以经由本山传媒,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巡回演出,当然要有创新的小品作品,但是优秀的小品剧本很难得,同一个小品演多了,是过度消费,这样不利于一个艺人的发展。

②小沈阳唱功了得,演戏又好,完全可以走艺人路线,参演电视剧、电影、出唱片。影视歌

多栖发展。

③借助超高的人气,参加或代言公益活动。

④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全方位宣传小沈阳。首先,要充分利用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媒体,如微博、博客、BBS , 搜索引擎,让小沈阳的粉丝和关注者通过网络搜索和互动了解偶像,获知偶像的最新资讯,及时全面的满足粉丝和关注者的信息需求。其次要善于运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较强,对小沈阳的正面报道对提升口碑和形象至关重要。

2. 传媒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有哪些贡献? 为什么说传媒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答案】(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己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其标志是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传媒经济学研究增添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传媒企业战略的经济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全球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阶段,走产业经济学路线的学者们的研究得到官方的认可。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徐宝磺《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民业管理概论》(1936)等。

②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

论”

③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四次突破

始十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3)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的贡献

11925年,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职于广播行业的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1927年,明尼苏达大学营销学教授维尔(RolandSnowVaile )出版了《广告经济学》,对企业的广告营销行为进行了总结。

③1936年,赫瑞与戈若斯(JamesMortonHerring , GeraldC.Gross )合著的《电信:经济学与规则》出版,标志着“电信经济学”概念的问世。

④1950年,罗纳德·科斯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公用事业经济学的专著,即《英国广播业:垄断状况的研究》。1959年发表了《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以无线电频率为例对产权与交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分析。1960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或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

⑤1963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瑞德威(w.BRed-daway )在《经济杂志》(EconomicJournal )上发表了题为《报业经济学》的文章,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1964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探讨过收费电视节目的公共产品属性问题。

⑥1970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欧文(BruceM.Owen )专门辑录出版了传媒经济研究资料。欧文后来还出版了《经济学与表达自由:媒介结构与第一修正案))(1975), 《电视经济学》(1974,与J.HoBeebe 和W.G.Manning 合著)、《影碟经济学》(1992,与S.S.Wildman 合著)等书。1982年,斯坦福大学的米勒等人(Miller , RogerLeRoyandArlineAlchianHoel )编过《媒介经济学资料汇编》。

⑦1983年,Jln , H 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的本·巴格迪坎(BenBagdikian )写了《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一一个触目惊心的报告:50家大公司怎样控制美国的所见所闻》一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描述了50家公司对传播媒介的集中控制,以及广告对于传播媒介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⑧198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博士皮卡德(RobertGPicard )在美国创办《媒介经济学杂志》(JournalofMediaEconomi (5),成为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核心刊物并延续至今,一举开创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