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法律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外国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和广大幅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1)对外开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时,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并且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 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联系,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地依靠外力,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何影响?

【答案】(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构成具有双重意义:

①从实物形态上看,资本的构成是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

数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因此,马克思把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②从价值形态看,资本的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马克思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2)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①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乘」余价值,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己击败对手,总是千方百计地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必然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随之提高。同时,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为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从而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既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又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②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无产阶级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从而造成日益增多的产业后备军,使无产阶级陷于失业、贫困。

3.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答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在现代经济中,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不同企业也可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原因是不同企业有自身的利益。这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交换的产品也是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4.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因为,在这个循环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两者只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阶段成犷两个流通阶段的中间环节,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货币本身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货币,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而,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

(3)生产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造成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为生产而生产,这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商品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商品资本循环产生另一种片面性,仿佛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二、论述题

5.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在经济转型期间应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是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己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完善,为社会主义更好地服务。

在经济转型期间,必须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