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史基础(含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文为词

【答案】以文为词是辛弃疾所倡导的词学观点。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休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一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但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2.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3. 诗界革命

【答案】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戊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4. 新乐府

【答案】新乐府是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因其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上与古乐府不同,故称。新乐府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及杜甫以乐府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方法,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务,不少作品堪称优秀,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然而因其“系于意不系于文”,有时不免径质直切,影响了情韵之美的实现。

5. 桐城派

【答案】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秘、姚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栅续作开拓,姚算集其大成。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6.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费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费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费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7.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晋代诗歌风格。

【答案】晋代诗歌主要是指以太康诗风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和在东晋大盛的玄言诗,其诗歌风格主要有:

(1)繁缛华丽的西晋诗风

以太康诗风为代表的西晋诗风,代表人物有陆机、潘岳等。由于时代原因,他们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也不会有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努力表现在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褥的诗风。而追求华丽的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这一时期出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去作死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显示内容,成就较大外,大多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内容贫乏,追求辞藻的华美,注重形式上的技巧。

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陆机的《拟古诗》,可以为华丽藻饰的代表。

②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陆机的拟作《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且情、理结合自然,描写景物细致而生动,是陆诗中的上乘之作。

③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的涛作。陆机、潘岳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机、潘岳发展了曹植

“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2)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东晋诗风

在东晋的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的玄言诗,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玄言诗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即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诗人心态有关,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的《诗品》称之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东晋诗风“淡乎寡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

“玄言诗”曾统治晋代诗坛一百余年,它的本质特征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直接用玄学的词语写诗。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把诗写得如同玄学学术论文。如孙绰的《答许询》诗:“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散以玄风,涤以清川。或步崇基,或恬蒙园。道足匈怀,神栖浩然。”诗中所宣扬的尽是道家不竞之求、全身保性、超然物外的玄理。几乎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正如钟嵘《诗品》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②淡乎寡味,无法引起读者共鸣

“淡乎寡味”就是缺乏真挚、深沉和强烈的感情,引不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这又是因为玄学家主张恬淡虚静,不为外物动心,以这种精神状态写诗,其诗自然就淡薄无味,缺乏形象了。

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影响却相当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玄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其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尤其值得注意。

总之,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

8. 简述建安文学的特征。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下延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级的文学,实际上是以曹魏为中心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高潮和“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建安文人在他们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灾难图。如曹操的《薤露行》记叙董卓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实,弹劾执政者的昏庸无能和军阀的殃民祸国; 《蒿里行》更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建安作家还在其作品中抒写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