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扼要说明你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认识。

【答案】(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认识

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种非正常的经济结构,由于我国特殊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负效应,形成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阻滞:

a. 使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无法转移,形成了“三农”问题。户籍制度人为隔离城乡,使市民和农民身份凝固化,以致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市民和农民两种身份迥异的不同公民。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无法获得名正言顺的市民身份和下人地位,他们只能被称之为不伦不类的“农民工”。在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缓慢,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而农村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过剩劳动力产生,并且无处转移。

b. 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二元社会结构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在我国,由于人为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几}年来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拉大,城市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而农村人口又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据多数。农村人均收入低,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低,必然导致全国总的消费需求不足。二元经济结构人为地限制了宪法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农民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基本权利的缺失。这种权利的缺失使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更加弱势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造成了城乡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可以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根本阴滞。

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乡一元经济结构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阻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

b 解决对农业和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制约一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因素除了农业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制度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要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就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国民待遇问题,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途径。在解除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障碍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扩大农村投资需求,在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另一方面需大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才能保证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业生产时没有后顾之忧。

c. 在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

为了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即要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促使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通过采取科研生产联合,技术承包,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的技术进步。同时要促进城乡之间各种类型的经济联合组织的成长,为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因为城乡关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具体环节上。在制度方面重点要为城乡关系的协调提供经济社会运行的体制结构,政策导向和组织保证,促进各种经济联合组织的成长,大力发展城乡工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多种形式的联合。

2.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和怎样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只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吸引外国资本。即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各市场主体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力一式是山生产力一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商品生产中,活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同时,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逐步向市场经济的分配体制演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但要真正建立起规范高效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尽可能避免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发生分配不公、个人收入差距由于非劳动因素拉得过大等间题的发生,尚须做一系列工作。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①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②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和效率的保证。

③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要健全法制,采取相应的宏观政策。具体有: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对垄断性强的行业实施最高限价,对一些公共产品实行价格补贴; 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