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加入共产党。

e.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的影响:

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a.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国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b. 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占世界面积2/3人口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②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 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虽然有些党派后来跟着国民党走,但民盟等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并与共产党一起为和平、民主、自由而斗争。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同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①各民主党派成立时,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一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无沦是在举行国共谈判、召开政协会议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及时向各民主党派通报情况,认真听取它们的意见,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同它们进行协商,以便采取一致行动。中共一贯鼓励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同时,又十分注意尊重和维护其应有的政治地位和合理的利益。对于它们的某些不妥当的意见,则善意地提出批评,诚恳地帮助其进步。这使得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②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逐步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民盟公开表示与共产党携手合作。1949年1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③中国共产党也邀请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 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a.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b. 反抗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禁止鸦片走私,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勇敢作战。

c.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瓦解了封建思想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旧时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历时14年,转战18省

a. 《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渴望。

b.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努力。

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日后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

a. 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b. 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示和激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决心武力反清。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

a.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的一而,导致享乐主义、腐败、分裂甚至自相残杀。

b. 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理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 《资政新篇》提出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第二,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 未能联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 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第三,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会等宗教迷信的危害。拜上帝教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的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c. 未能明确地反对封建主义

一是经济上,早期坚决镇压、打击地主官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后期则“照旧交粮纳税”,变相地承认了地主的合法地位。

二是政治上,任人唯亲,王权与神权结合,逐渐封建等级制度化。

三是文化上,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先是全部笼统地加以排斥,后来则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下来。

d.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虽然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禁止鸦片走私,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分开来,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