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货币供给与广义的货币供给

【答案】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 1表示; 在狭义的货币供给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则得到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 2表示; 在M 2上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为广泛的货币供给M 3。2.资本边际效率

【答案】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

式中,R 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 i 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 表示资本品在第n 年末时的处置残值,r 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3.货币规则

【答案】“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学派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既然如此,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

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4.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则政政策利用变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则政政策包括则政收入政策和则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则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人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简答题

5.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沦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

,其中,y 为实际收入,K 为资本存量,z 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 )

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值的变动上,z 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 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

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

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这样便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该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 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

,或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

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6.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

:“通货膨胀无处不在,

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答案】(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

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关系式为,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 与货币数量M 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V 在长期中又是稳定的和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M 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 以及用货币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7.为什么说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

【答案】(1)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描述相似的关系并且可以用于分析相同的现象。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价格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两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

,即:离(周期性失)

而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进一步可写成:

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P -1,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