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

【答案】中国古代戏曲是指元明清时期戏曲的成熟形态,主要是指杂剧、戏文与传奇。戏曲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学艺术样式,具有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迥然不同的审美特性。

(1)戏曲具有小说般容纳广阔生活、结构复杂事件的艺术能力。杂剧一般为四至八折,戏文、传奇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出,可以容纳十几个以至几十个人物形象。戏曲的艺术容量之大,足以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2)戏曲在结构众多人物和复杂事件时,不作平铺直叙,而是灵活地调动时间和空间,使事件的进展曲折变幻,又脉络贯通,一气呵成。

(3)戏曲形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托物比兴、情景交融进行扩展和开拓。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融为一体,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心境不同,对景物的领会、感受和描述也就不同。

(4)与中华民族敦实内向的民族性格和幽邃深细的民族心理有关,占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2.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3.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案】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

(1)夏商时期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

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

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库、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场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②唐代承袭隋代的制度,学校体系更加完各。中央设立的学校分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

(7)明清时期

国子监到明代己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4. 中国文化的方向、颜色崇尚是怎么来的?

【答案】中国文化的方向、颜色崇尚的产生:

(1)受古人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这些主要是受到古人的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渗入的阴阳五行观念。

(2)以南向、东向为尊和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口神崇拜

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它火红的颜色、炙热的温度和所居的位置颇给古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由此,古人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

(3)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观念产生之后,土居中央,黄色成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又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黄色因此受到历代的推崇,终于独尊于诸色之上,与其他颜色一起,形成中国特色的色彩序列和等级:黄、红、青、黑、白。这

一序列,也正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