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827新闻传播实务与汉语言文学综合知识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5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
【答案】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是采访方法的一种,是指记者在到达采访日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的活动方法。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地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入,避免盲目性。
2. 缓报
【答案】缓报是指当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出于政治考虑而缓一点进行报道。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情况后再报。缓一点报,表面看慢了点,实际是退一步进两步,争取主动。也有另一种处理办法,先简报,不予评论,待弄清情况后再详报,再评论。缓报是属于报道的策略问题。
3. 抽样调查
【答案】抽样调查是指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认识的目的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它带来的好处是,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使新闻报道奉为生命的“客观’夕、“真实”的本质特点得到更好的再现,而且给受众对事物的认识在观念上量化,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4. 发散性思维
【答案】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是记者采写活动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思维,首先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很有帮助。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要提倡记者亲自动手积累资料?
【答案】虽然编辑部有专门做资料工作的人员,但他们的资料工作是面向编辑部,记者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亲自动手积累资料。
(1)首要目的是为采访报道服务
第 1 页,共 7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