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美国课程论发展与中学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课程,课程论,改革,对策

  摘要

  课程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实施教育方针及教育目标的蓝图,也是历次教育改革的焦点。当前世界普通中学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发展的总趋势,是通过课程建设,加强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于是,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最悠久且最具生命力的中学课程改革已被置于各国首脑机关,尤其是教育长官们的议事日程中。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中学课程的改革,自1949年以来,中学课程历经五次大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面21世纪人才竞争的激烈挑战,我国中学课程因受单一的学科课程理论指导的弊端日渐显露,亟待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改革成效,建立一套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中学课程体系,研究美国课程论发展,借鉴美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美国中学课程虽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却是颇具个性特色的。因此,美国中学课程改革为众多学者所注目。剖析美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灵活多样的中学课程应归功于美国丰富多彩的课程理论的指导。美国在20世纪初就注意到课程理论的研究,进而涌现出一大批诸如杜威、波比特、英格利斯、卢格、泰勒、布鲁纳等著名课程研究专家。开创了世界范围内课程研究的先河,成为课程论的发源地,领导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世界潮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论的纵深研究,推动了美国中学课程的改革。相比之下,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弟子,构建了最初的课程体系。但是,近现代以来,课程理论的研究未被置于应有的地位,课程理论研究起步晚,还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研究力度不够,从而致使中学课程改革理论依据单一,改革不力。因此,追根溯源,梳理分析美国课程论的历史渊源,开拓我们的视野,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我从1995年10月起就开始广泛的收集有关资料,并详细反复阅读、分析、比较有关文献资料,其中英文著作近30册、中文著作30多册;中外文期刊20多种,60多篇,作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完成本论文积累了基础性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我运用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法,先以时间为顺序,梳理了美国现代课程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尔后结合我国中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我个人的亲身感受,为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论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美国课程论的历史渊源与中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从历史的眼光看,“心智训练”说与基于此课程思想的“十人委员会”的中学课程改革,为美国课程论的孕育与中学课程改革打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美国课程论的孕育与20世纪初的中学课程改革。以帕克和杜威为代表的经验注意课程论,以及以波比特和查特斯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论成为美国课程论诞生的基石,促进了美国中学课程改革朝着个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论述了美国课程论的诞生与20世纪中期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卢格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标志着美国课程论的正式诞生,并对中学课程改革影响巨大的“八年研究”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四部分探讨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论与中学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即在理论上从多元走向综合,从彼此对立走向彼此协调;在中学课程改革上强调对人性的重视,大力提倡回归基础,要求重振学术等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主流。   第五部分总结了美国课程论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提出对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启示。美国课程论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顺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对课程研究和实践的时代要求;课程改革以一定的课程理论为先导;课程改革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社会发展与学生接受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关系;重视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对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是:中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课程的改革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础;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长期性的专业性课程理论的研究队伍;努力加强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设置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为内容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