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科教兴国战略具体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答案】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毛泽东主席在1947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具体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答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二、辨析题

5. 大陆与台湾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大陆与台湾不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同属中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

(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①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3)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国外一切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反对势力的宣传言论和鼓动学说,不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错误的。

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二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为: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但是,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发展的社会。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人民在国家中是主人翁的角色,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国家义务。因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只要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实现的。生产力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准则,但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原则。

8. 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因此,它不应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要素是指十地、资本、劳动力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这就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分配的一种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它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的作用和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三、简答题

9.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地位和作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10.我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案】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的客观依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