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禁军三衙

【答案】禁军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分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专权;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

2. 《九章算术》

【答案】《九章算术》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算学著作,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约成书于东汉前期,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不仅最早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同时记载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常平法

【答案】常平法是指唐刘晏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其主要措施为:①在各道设巡院,以勤廉干练者为官,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政府如遇贵则卖,遇贱则买; ②让其每旬每月上报各州县的雨雪天气丰歉情况,在丰收地区,便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买粮食; 在歉收地区,则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卖粮食。这样就使政府能及时调整物价,稳定市场,政府也获得了大利。此法主要是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4. 漕宪帅仓

【答案】漕宪帅仓是宋代官职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的合称。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即转运使,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主管地方刮法;安抚使,简称“帅司”,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司”,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义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

5.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

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 墨家

,即无【答案】墨家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墨家提倡“兼爱”

,同时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政治上,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别的“仁爱”

,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能选贤任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其提出“尚贤”

,“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拥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带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7. 《茶经》

【答案】《茶经》是指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

,约成书于780年。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字。该书主要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8. 三监

【答案】三监是指周武王克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机构。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封王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封给封子武庚,统率殷的遗民。并将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 殷都以西为廊,由武王弟蔡叔监之; 殷都以北为廊,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又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9. 均输法

,武帝以孔仅【答案】均输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垂,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的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的民夫,成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10.合纵连横

【答案】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战国中期齐、秦对峙

时,战争形势复杂,出现了“合纵”与“连横(衡)”的局面。因南北方向为纵,东西方向为横,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故称合纵; 以三晋为主,东连齐而西抗秦,或西连秦而东抗齐,叫做连横。就策略而言,“合众弱以攻一强”谓之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谓之连横。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合纵连横的内涵也在逐渐变化。战国后期则变为六国联合抗秦是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就是连横。

二、简答题

11.简述元朝制度建设的特点。

【答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它的制度建设是其统治特点的集中体现。元朝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脱胎而来,尽管它是一个统治重心在中原的王朝,但在其国家制度的架构中,还保留有明显的草原游牧帝国的特征。

(1)大蒙古国被认为是“分封型家产制国家”。元朝建立后,国家体制基本是按照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宗室外戚各居封地,与国家事务无关,高级官僚基本是由异姓贵族出任,元朝出现许多权臣,很少有皇室贵族干政的现象。

(2)元朝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蒙汉杂糅”,各种来源不同的制度构成一个混杂的体系而运作。

(3)在国家体制上,大量不适应汉地情况的蒙古旧制继续保留。游牧贵族在体制上有特权的保证,使得汉化难以深入;国家财政管理不规范,任用西域商人,采取掠夺民间财富的办法,加剧社会贫困;怯薛到元朝后成为宫廷军事贵族集团,严重干预朝政;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实权大于地方官员。这些正体现了元朝作为进入汉地的中原王朝,制度整合水平低。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行省制度不但有利于元朝的中央集权,而且对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用人制度和原则上,汉人受到疑忌和排挤,汉人士大夫的政治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元朝不重视科举,对于唐宋以来在选官制度中日渐重要的科举制的发展,是一个挫折;胥吏重要性有所抬头。

(5)统治集团对汉地的典章制度比较隔膜,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中,常常因误解汉地制度而产生笑话。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蒙古在进入汉地以前对于中原文明全无接触和了解,不易接受汉地的典章制度;元朝具有蒙古世界帝国的特点,漠北草原始终在元朝的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本位政策不可能彻底放弃。

12.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