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清裕陵
【答案】清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墓。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前朝,又有所创新。
2. 皇家园林
【答案】“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宫苑、苑囿、御苑等。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 人工山水园
【答案】“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内的居多。
4. 王维辋川别业
【答案】“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建于陕西蓝田县南约20公里的一处别墅宅园。园中有多种地形、水体及茂密的植被,总体看来以天然风景取胜; 局部的园林化处理侧重于各种树木花卉的大片成林或丛植成景; 园林中建筑并小多,形象朴素,局部疏朗。
5. 斑块
【答案】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自然界各种等级系统都普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斑块化。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性质以及斑块的距离等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了不同的生态带,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差异,调节着生态过程。
6. 廊
【答案】廊是我国建筑中的走廊,不但是厅堂、馆阁、楼室的延伸,也是由主体建筑通向各处的纽带。而园林中的廊,既起到园林建筑的穿插、联系的作用,又是园林景色的导游线。
7. 形胜
【答案】“形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泛言之,相当于所谓“风景胜地”一类; 严格讲,则为风水术形势宗专用术语。形胜的要素有三:油位选址、坐北朝南和哭位排水。形胜思想强调山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意的契合境界,对风水说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8. 《园治》
【答案】《园冶》是明代著名造园艺术家计成所著,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园林著作,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该书不但影响我国,而且东渡传播到日本及西欧,成为造园学的经典著作。
二、简答题
9.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试简单描述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掇山、理水、植物配置、动物驯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3)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国园林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4)深邃高雅的意境中国园林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园林意境。园林意境通过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手法,表现园主人的高尚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从园林的创作角度是“寓情于景”:从园林的鉴赏角度看,能“触景生情”。
10.简述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及风格特点。
【答案】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己占据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之唐代已经更为成熟,风格的表
现也更为明显。
(1)文人园林的繁荣背景宋代文人园林是对唐代文人园林的传承和发展。
①首先与科举制度有关
②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例如“文人画”的兴起与繁荣,导致了文人园林的进一步发展。
(2)文人园林的风格特征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征: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①简远景象简约而深远,不是单调、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主要创造一种意境,除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取意外之旨。
②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③雅致文人士流园林追求高蹈、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并通过它们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
④天然天然表现为两方面: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 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11.简述圆明园的营建过程。
【答案】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1)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
(2)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3)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4)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5)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12.简述乾隆之所以继圆明园诸园建成后又在翁山西湖兴建清漪园的真正原因。
【答案】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以前,清廷己在香山、玉泉山及西苑先后修建了四座皇家园林,即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这四座皇家园林都是从康熙皇帝时开始兴建,此后又由雍正、乾隆皇帝陆续增修。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完成了扩建工程,乾隆皇帝亲自书写一篇《圆明园后记》,将其夸耀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明白诏告天下:“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但仅六年后,乾隆皇帝又开始兴建清漪园。建清漪园的原因是乾隆皇帝对已建成的四座皇家园林并不真正感到满意。这四座皇家园林没有一座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创建的,这对于好大喜功且艺术修养很高的乾隆皇帝来说,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