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特许权价值,;治理结构,;外资银行进入,银行业市场结构

  摘要

稳定有序且富有活力的银行业是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引导商业银行有效地平衡收益与风险,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盈利与发展目标,是保障银行体系健康运行之根本。本论文围绕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合理性,基于最优风险决策的形成机理,重点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通过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形成原因,揭示其演变规律和转型经济特征,为监管部门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在理论方面,分别从行业准入价值、委托代理关系和市场结构三方面扼要介绍银行风险承担激励的基本模型并总结观点。同时,构造简洁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的银行生产函数,引入贷款比例限制,研究利润最大化目标之下的银行最优风险决策问题。结果表明:当偏离均衡状态时,银行首选的风险水平取决于贷款利率、存款余额和监管政策三者的加权平均影响;一旦放松监管,增加风险资产的比例并非银行的最优风险选择,因为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没有产生有利可图的投资效果。这一模型考虑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特色,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监管政策变化时调整风险决策提供指导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文献基础,本文分别就特许权价值、治理结构、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提炼出三条理论假设:特许权价值与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效的银行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理性地承担风险;银行业市场结构通过行业竞争性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展开经验分析:分别运用季度和年度数据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针对上市银行和代表性商业银行,研究特许权价值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特许权价值的风险约束效应在上市银行得到体现,但信用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削弱了这一效应,特许权价值的自律机制无法在整个银行业得以实现。基于对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分析和现实观察,我们认为产权形式更适宜反映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治理特征。据此展开的经验分析表明,产权形式的差异性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出现分化,上市银行的经营活动最为谨慎,非上市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更加愿意冒险。这些结果虽和银行委托代理理论存在一定分歧,但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和银行内部治理的低效性对此给予了部分解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非结构分析方法经验研究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结果发现,自从1993年启动银行业商业化改革以来,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得到大力发展,引进外资股权和外资法人银行渐成趋势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已经具有垄断竞争性质,但竞争程度还不够高,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判断更加现实。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我国来说,集中度并非银行竞争性的良好替代指标,这也说明高集中度并非导致我国银行业低竞争性的根本原因。进而,就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竞争至今还未实质性触及国内银行的经营层面,但后者控制内部成本的倾向已经开始显现。为完善本文从“银行个体——银行市场——银行环境”等层面对我国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建立基于风险承担视角的关于银行经营行为的联立方程组,情景分析我国银行、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近期走势并预测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相应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所设定的情景下,银行净利润的变化均远大于利润率的变化,表明净利润对外部金融政策更加敏感。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未来盈利水平的变化很可能促使其调整风险决策。因此,政府部门和监管当局在制定银行业金融政策时,需要注意商业银行的理性反应,关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发展趋势,在实现既定调控目标和控制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确保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