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刺激一反应论
【答案】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2.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3. 社会认同模式
【答案】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el )指出,社会群体(socialgroup )的定义应该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按照这种概念,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群体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人们在回答“我是谁? ”这样‘个问题时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的立场来回答,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 )感。社会认同模式以某些显著的方式改变我们对群体的看法。第一,它认为,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我是谁? ”)而不是情感的反应(“我是否喜欢这些人? ”)。第二,它认为,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第三,它认为,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后果。
4. 概率抽样
【答案】概率抽样(ProbabilitySampling )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即任何要素都要具有同等的、独立于任何其他事件的被抽到的概率。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 )、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 )、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 )等。在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①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②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
的概率被抽中:③可以用一定的概率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5. 热媒介与凉媒介
【答案】热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凉媒介一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或清晰度低,因而接受者的参与程度随之提高的媒介。
6. G.H. 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
【答案】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 , 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卞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 ); 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CMe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7. 跨媒体
【答案】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首先,受众需求是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跨媒体传播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人类从来没有感觉到媒介技术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它能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最后,各种媒体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是跨媒体传播的市场动因。
8. 完形趋向
【答案】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是结构因素影响感知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所谓“结构因素”的支配。这种结构因素是指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根据完形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等人的解释,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类似与相近、完形趋向、残缺闭合、共同命运。
二、简答题
9. 简述当今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发展现状
【答案】(1)以美国为龙头的传统学派或称经验学派
①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所以传统学派又有经验学派之称。
②传统学派由于立足于具体的传播实践,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能直接用来指导人们的传播活动,尤其对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播意义更大,这是其长处。它的缺陷是把传播的现状当成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事实,并以接受既定事实为前提来从事研究。所以传统学派事实上就是在维护现状,他们的一切研究及成果无非是为现存的传播体制的有效运转献计献策而已。
(2)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①批判学派是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地批判而闻名。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对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更强调传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②他们的不足在于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置实际经验、具体问题于不顾,一味进行大而无当、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远离传播实践,因而他们的研究无助于指导人们的传播活动。
总之,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相比:前者偏向于传播的小规律,后者侧重于传播的大问题; 前者实际维护传播现状,后者旨在批判传播现状; 前者只立不破,后者只破不立。
10.试述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层面。
【答案】(1)传播效果的层面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态度层面上的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而产生的行动上的变化。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①环境认知效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言之,大众传播制约着人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