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614文学综合(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2. 《茶馆》

【答案】《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话剧作品。它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通过王利发、秦仲、常四爷等一群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的悲剧证明三个朝代的黑暗、腐败和残酷,从而完成“葬送三个时代”的任务,暗示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前途的主题。剧作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细密; 语言幽默,兼具悲喜剧的风格。这是老舍戏剧中反响最大的一部,成为后来的戏剧创作的典范。

3. 《咀华集》

【答案】《咀华集》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在书中,他表达了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其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4. 《雅舍小品》

【答案】《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创作的一部现代散文集,集子里的散文人约写于19391947年间,先后发表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等杂志上,1949年结集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列入正中文艺丛书。《雅舍小品》于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其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5.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6. 《囚绿记》

【答案】《囚绿记》是陆蠡194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现代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当时陆蠡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写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7. 激流三部曲

【答案】《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二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8. 新浪漫主义戏剧

【答案】新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现代戏剧流派。新浪漫主义戏剧热衷于表现浪漫的传奇故事,描绘富有冒险精神的戏剧人物,渲染神秘隐晦的戏剧氛围,追求奇异怪诞的艺术美。五四时期,中国剧坛广泛引进西方现代戏剧流派,致使新浪漫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流派分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既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也有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戏剧,因此人们将此时期引进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多种戏剧流派统称为“新浪漫主义戏剧”。

9. 《新月》杂志

【答案】《新月》杂志是新月社于1928年3月10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任编辑,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月社重新开始活动。杂志主要发表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和理论。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机坠身亡,新月社活动渐衰。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10.《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运动

期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在早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国外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

二、简答题

11.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

【答案】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文学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②要求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认为,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他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之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

②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人众生活的真实状况,忠实地反映出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描写大多数人民的真挚思想。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