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31文学综合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新文学大系
【答案】《中国新文学大系》是由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现代文学选集,19351936年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全书分为10卷,分别由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编选,分为理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门类,书前由蔡元培撰写总序,各卷编选者还分别就所选内容写了长篇导言。总序和各篇导言,对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或作历史的回顾,或为理论的阐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这些导言的影响甚至比《中国新文学大系》本身更为深远,并且直接奠定了新文学的经典地位。
2. 叶绍钧
【答案】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3. 孤岛文学
【答案】孤岛文学是孤岛时期的文学流派,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R 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开展的抗日爱国文学运动。八一三事变后,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外,上海其他地区全部沦陷,这两处租界犹如孤岛一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坚持革命文学的光荣传统,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文艺刊物,演出了不少进步戏剧,宣传抗日爱国思想,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这种局面共持续四年又一个月,因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被迫终止。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技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 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4. 摩罗诗力说
【答案】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占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
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5. 都市风景线
【答案】《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娇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6. 社会剖析小说
【答案】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作品为代表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湘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7.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8. 《子夜》
【答案】《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展开了“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深刻性,其“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结构模式等艺术技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二、填空题
9. 《阿Q 正传》最初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____上连载,署名____。
【答案】《晨报副刊》; 巴人
【解析】《阿Q 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 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阿Q 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 、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 等。
10.鲁迅在《 》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里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仿徨
【解析】《仿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朝发韧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1.《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____。
【答案】陈独秀。
【解析】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丁《文学革命论》,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12.胡适在杂志____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答案】《新青年》
【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13.老舍《四世同堂》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惶惑》; 《偷生》; 《饥荒》
【解析】《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一部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小说分为三部发表,第一部《惶惑》连载于《扫荡报》1944年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 第二部《偷生》在1946年11月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第二部《饥荒》在1950年5月连载于《小说》第4卷第1至第6期。
14.《新青年》从____(时间)起开始全部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