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外交学院外交学系810政治学理论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行为

【答案】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①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

②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等,只要他们进行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行为的主体;

③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因此,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④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构成。

2.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③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4. 议会共和政体

【答案】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和作用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 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当代的意大利、奥地利、印度等国都实行议会共和政体。

5. 政治组织

【答案】政治组织是指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由于政治组织是组织管理运行的重要凭借,所以,政治组织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政治组织行为基本特点有:

①政治性,即政治组织是由政治权力构建组织的行为,由此而形成的组织具有政治权力性质和功能,因此,由社会成员自组织形成的组织,不是政治组织;

②合理性,即按照政治管理的目标和职能的要求,从实际的条件和环境出发,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

③有序性,即按照特定的组织原则,进行组织的结构设置和流程设计,实现政治权力在机构、部门和层级等方面的有效运行;

④规则性,即贯彻组织原则,规定特定的组织制度、组织规范和组织程序:

⑤动态性,即随着政治管理目标、职能、条件、环境和资源要素的变化,政治组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二、简述题

6. 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政治统治的成败的基本经验是说到底是要解决民生和民主问题。

(1)民生问题。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崩溃还是政权的轮换,在很大意义上是统治者未能解决民生间题。政治权力的轮换也取决于民生的满足程度。在定期选举的政治中,当执政党不能搞好经济时,在下一次大选中就有危机,甚至会被替换。因此,在仟何意义上,民生的基本满足或基本正义的实现,是政治统治最为坚实的基石。

(2)民主问题或曰合法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碰上经济上的困难或民生满足的难题,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和繁荣,在这种条件下,一个政治统治能否渡过难关,能否存续,就要看民主满足的程度。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政治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人民的同意和认同。如何让人民认同,说到底是一个政治机制问题,即建立一个让人民实现自己宪法权利的渠道。在这种机制下,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得到约束,腐败才不至于猖撅,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才能平和。

7.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比革命更加艰巨的工程?

【答案】(1)改革者既要反对保守者,又要反对激进者。保守者会阻挠改革的进程,而激进者则有可能过于急躁而把改革引向失败。改革者应当采取弹性政策,尽量使其政策具有最大的适应性。革命者的目标很明确,竭力使政治两极化,政治问题简单化,以分清敌我阵线。革命者是在分裂

社会力量,而改革者要驾驭各种社会力量。因此,改革者应该具有比革命者更高超的政治才干。

(2)改革是一场渐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发展。这就要求改革者要精心设计和控制社会变革的速度、方式和时机。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任何破坏现存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对革命者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者的任务就是破坏秩序,而改革者的任务则是要控制秩序。

(3)改革无论是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为开端,还是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开端,最终都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不是互相牵制。但是,革命者首先必须进行政治动员,然后利用动员起来的社会势力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因此,改革者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战略,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从改革实践中看,全面的闪电式改革是一条失败之路,而分项的渐进式改革则有成功的可能。

8. 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答案】(1)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政治参与也扩大了,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自主性参与的比例也越大。大量的跨国的和纵向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①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越高的人,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越大;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而更多的人变成了政治上的参与者。

②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地增加以及人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新的团体的出现,威胁着现存团体的利益,结果,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了,这种冲突又强化着群体意识,而这种群体意识又促使该群体采取集体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④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政府职能的范围一方面受制于基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

⑤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一国家的建构来实现的,例如德国的统一大大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趋重要,个人逐渐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促使公民积极卷入政治活动,以支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2)但是,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里,动员性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高;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低,或者有些形式的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①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总体上看,民族性影响着政治参与,它显然独立于经济发展而出现。

②社会经济现代化使决策中心由传统社会的基层转移到更高一级甚至全国一级,减少了传统社会中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同时,经济发展意味着增加了个人社会流动,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没有机会参与政治。

因此,应该全面地看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在某些时候,参与水平超前于发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