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2. “三S"
【答案】“三S ”是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瑰nesSmedler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CAnnaLouiseStrong )和汉斯·希伯(BansShippe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于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经苏联来到中国,开始了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汉斯·希伯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于大革命时期来到中国进行采访,并多次深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于激战中牺牲。
3. “大跃进”
【答案】“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4. 《急选报》
【答案】《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万历八年(1580年)在北京出版,小册状,有报头,全部使用雕版印刷。正文部分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5.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
6.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7. 舆论导向
【答案】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8. 《光明口报》
【答案】《光明日报》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平,为对开4版综合性报纸。首任社长、编辑分别是章伯钧、胡愈之。1953年1月改组成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传播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文教界、统一战线方面的动态、成绩和经验。以多种学术专刊见长。《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专刊,为繁荣学术提供了重要园地。
9. 洋旗报
【答案】“洋旗报”是指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上海租界沦为孤岛以后,上海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十,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10.《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宗旨是“开风气,墉民智,艳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自1916年至1926年,由王那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二、简答题
11.兴中会报刊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兴中会成立之初,并不重视报纸宣传,也没有自己专设的机关报,但当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屡遭挫折,一些兴中会会员在《清议报》宣传的影响下纷纷退会转入保皇会后,孙中山认识到报刊宣传的作用,并下决心拿起报刊这一武器。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中国日报》。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有:
(1)《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每日出大小两张,大张为正张,专载新闻和评论,小张只载货价和船期。版面受日本报纸的影响,均分为6横栏,以便阅读。《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 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
中国日报馆还出版《中国旬报》,主要刊登译稿、长篇论说和讴歌革命的文艺作品,包括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戏曲等文艺作品,内容以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为主。《中国旬报》停刊后,有关内容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2)为革命党人的革命运动提供活动据点
该报由孙中山定名,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选择香港作为办报基地,是考虑到香港靠近华南武装起义地区,又为清廷势力所不及。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所继承。
12.简述“一月革命”风暴。
【答案】1967年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报纸问题的通知》,指出:省市报纸可以停刊闹革命; 但是,不应当停止代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的航空版。4日,《文汇报》发表“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的《告读者书》,宣布己接管该报。5日,《文汇报》刊载“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11个造反组织的《抓革命、促生产,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一一告卜海全市人民书》。6日,《解放日报》发表“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的《告读